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主体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5 01:04

  本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培育生态理念 改变生存方式 实现共同富裕 行政问责 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生产的唯利性、生活的享乐性、生存的过度依赖性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病灶,不断危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责任主体的政府要处理好人与生态的矛盾:首先,注重培育生态保护理念,政府率先垂范;其次,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促进共同富裕,为凝聚生态共识,生成生态目标,共促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最后,以政绩考核、行政问责方式和以法治为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especially si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the production of profit, the enjoyment of life,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survival has brought a variety of serious ecological focus. The report of the 18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government, as the main body of responsibility, should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ecology: first of all,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government set an example; Secondly, we should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nd lay a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cohesion of ecological consensus, the generation of ecological goals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n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put into practice by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rule of law.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920.4
【正文快照】: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人与生态之间的历史纠结人类产生于自然之中,“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人类与自然两者间永远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自然界就有了自己的对立面,它不再是一个按照缓慢节奏进行演化的纯自然系统,而是逐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蒋毓舒;吴永辉;张仁玲;;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蒋毓舒;;儒家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伦理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徐文军;吕军利;;刍议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维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6 易小芳;李名家;肖尚桃;;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7 李靖宇;孙惠莲;郭建;;环境问题与消费模式的变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王蓓;林亮明;;技术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及其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夏修建;;自然之思: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方政;;浅析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杨通进;;人对动物负有何种道德义务[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慧;;环境危机与私有化: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管遵华;;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观与现代企业管理[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7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路卫华;;从现代科学的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7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8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宋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嬗变与评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峰;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世平;;论生态文明及其法律制度保障[J];政法学刊;2011年01期

2 谢青松;;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持与法律保障[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S1期

3 蔡守秋;敖安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法治建设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4 本刊编辑部;刘志锋;;法治新篇[J];人民政坛;2011年03期

5 杜飞进;;法治建设的新起点[J];楚天主人;2011年04期

6 钟万荣;;适应新形势 做好省会城市地方立法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海南立法”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J];海南人大;2011年07期

7 郭佳法;;架起现实与规则的桥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中默默奉献的“立法人”[J];中国人大;2011年07期

8 周青;王俊;;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与生态环境的逻辑关系[J];创新;2010年03期

9 法言;;判断法律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J];中国人大;2011年12期

10 张廉,,苏学增;论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构的价值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芳;李娟;;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来君;;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顾雷鸣 王晓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N];新华日报;2011年

2 杨君;加快完善法律制度 为社会和谐提供法治保证[N];黑龙江日报;2007年

3 记者 陈丽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N];法制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吴梦寒;让法理扎根社会土壤[N];甘肃日报;2008年

5 詹冬华;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精神[N];三明日报;2011年

6 凤城市委党校 范嘉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律支撑[N];丹东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容;从薄变厚,是量变更是质变[N];人民公安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郑昭;地方立法要从“量”到“质”转变[N];福建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慧银;先秦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法哲学思想探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91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91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a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