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对卢梭公意理论与传统民意观的批判性考察

发布时间:2018-02-11 16:33

  本文关键词: 公意 众意 相对客观正确性 公民社会 民意 出处:《清华法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呈现两种彼此对立的形象:自由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在本文看来,有着很深的认知方法上的根源。卢梭视公意为纯粹客观正确的神学范畴,乃整个政治体的合法性所在,相反,众意虽也是所有人的合意,卢梭却将其同个体的主观性未加区别,以至于公意与个别意志之间无法沟通,卢梭的社会契约实为一个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事实上,众意不同于个别意志,属于相对客观正确的范畴,而非主观性事物,众意对于政治秩序构建的意义,可通过"主权:政府:公民社会:公民"的连比例给予更精确的表达。回顾我国,隐含在卢梭形象中的断裂亦可见于我国的"民意观"之中。借助此前的分析,我国沿袭至今的"民意观"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与重构。
[Abstract]:Rousseau presents two opposing images i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 liberals and totalitarians, in this paper, have deep cognitive roots. Rousseau regards public intention as a purely objective and correct theological category. It is the legitimacy of the whole political body, and on the contrary, while the popular will is the consent of all, Rousseau does not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individual, so that there is n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will and the individual will,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is actually a social contract without "society". In fact, the popular will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dividual will and belongs to a relatively objective and correct category, not a subjective thing,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pular wil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order. It can be expressed more precisely through the "sovereignty: government: civil society: citizen" ratio. Looking back at our country, the fracture hidden in Rousseau's image can also be seen in our country's "public opin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previous analysis, China's "public opinion"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and reconstructe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卉;;论法学通说(又名:法条主义者宣言)[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袁贺;一个人的卢梭——评朱学勤的卢梭研究[J];开放时代;2004年01期

3 陈端洪;;人民主权的观念结构 重读卢梭《社会契约论》[J];中外法学;2007年03期

4 何海波;;何以合法? 对“二奶继承案”的追问[J];中外法学;2009年03期

5 陈端洪;;政治法的平衡结构——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的建构原理[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卉;;论法学通说(又名:法条主义者宣言)[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祝贺;;天性与习惯:卢梭的教育“矛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聂长建;;法律原则适用的道德强度研究——基于中外两个继承案的考察[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4 陈洪杰;;论法律续造的方法[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陈坤;;疑难案件、司法判决与实质权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陈洪杰;;论法律解释学视角内外的确定性命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雷振斌;;司法共识的理性逻辑——基于判决合法性的视角[J];法律方法;2012年00期

8 田飞龙;;对中国宪法根本原则与“党主立宪”的初步阅读和比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陈坤;;法律教义学:要旨、作用与发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黄伟文;;道德争议案件与司法的合法性——对“泸州遗赠案”的反思[J];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郭建勇;;区分司法品质:法院、法官与判决——司法场域中信号的传递与信任的生成[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杰;民众参与立法的制度模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陈爱梅;现代性批判与自由理想的启蒙[D];吉林大学;2008年

6 董盈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理论扩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曾万涛;长株潭联市制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洪旺;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制度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兰库;侵权损害分配中的利益衡量运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博;公意帝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波;卢梭公意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雯悯;分手补偿协议之效力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郭万军;马克思对卢梭“公意”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颖;论判决在话语权之间的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晔;网络直播庭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许兆光;卢梭“公共意志”思想述评[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9 王元朋;依何法行政[D];北京大学;2008年

10 丁冬菊;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解读[D];扬州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星;法律解释中的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法律现代性引出的一个问题[J];比较法研究;1998年01期

2 黄卉;;“一切意外都源于各就各位”——从立法主义到法律适用主义[J];读书;2008年11期

3 赵兴军,时小云;违返公序良俗的民事行为无效[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黄卉;;关于判例形成的观察和法律分析——以我国失实新闻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案为切入点[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鲁楠;陆宇峰;;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自治[J];清华法学;2008年02期

6 许德风;;论法教义学与价值判断 以民法方法为重点[J];中外法学;2008年02期

7 何海波;;何以合法? 对“二奶继承案”的追问[J];中外法学;2009年03期

8 黄卉;;宪法经济制度条款的法律适用 从德国经济宪法之争谈起[J];中外法学;2009年04期

9 喻敏;文义解释——民法解释的基础与极限——评张学英诉蒋伦芳遗赠纠纷案的一、二审判决[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10 林来梵;张卓明;;论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从规范性法学方法论角度的一个分析[J];中国法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义征;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J];中国司法;2004年04期

2 潘佳铭;;从宗法社会到公民社会——法治建设的逻辑进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5期

3 杨淑霞;王林敏;;论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马长山;;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转换及其对法治进程的影响[J];求是学刊;2007年02期

5 谭界;;从民主到专制——解读卢梭《社会契约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6 ;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制秩序的构建[J];警官文苑;2009年02期

7 杨建民;;公民社会与拉美国家的司法改革[J];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02期

8 何平立;;培育公民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J];探索与争鸣;2011年09期

9 蒋德海;法制变革期待法律意识的进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黎文娟;王亚琴;;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浪漫情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振国;;浅议我国公民社会与法治理念[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骐;;通向中国公民社会的法之合法性[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李鸿渊;;新中国法治政府建设历程与经验回顾——以权利与权力良性互动为视角[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杨晓惠;;WTO机制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A];2002年度全省法院应对入世工作研讨会获奖论文专辑[C];2002年

5 陈国富;;官僚制的危机与变革——一个法经济学的解释[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 韩伟;从药家鑫案看司法与民意[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陈绵钦;千万别拿“民意”当挡箭牌[N];深圳商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秦维;凝聚更广泛的民意[N];团结报;2011年

4 傅达林;药家鑫案:民意考验司法智慧[N];学习时报;2011年

5 ;立法与民意互动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远方;药家鑫案法院问卷听民意是否妥当[N];中国商报;2011年

7 肖余恨;公正判决靠法理而不是靠民意[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苏州高新区工委委员、政法委书记 缪文学;法理公民培养中政府的责任与担当[N];江苏法制报;2011年

9 田成有;尊崇法律无需“迎合”民意[N];法制日报;2009年

10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党秀云;社会建设需要确立“五大精神”[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黄洪旺;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制度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小妹;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朱伟干;行政检举的伦理之维[D];中南大学;2012年

5 丁启明;人权契约论[D];吉林大学;2008年

6 邱晓里;民主实现的法治机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7 王宝治;当代中国社会权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香民;风险社会与我国法律观念的变革[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娟;国家和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公法变迁[D];浙江大学;2003年

3 龙春霞;压力下的独立—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周媛媛;民意与司法的互动关系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5 刘向利;卢梭的自然法思想及其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小苑;论卢梭的立法思想[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洁欣;公民意识与我国法治进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燕;亲亲相隐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戴鹏飞;卢梭《社会契约论》“公意”概念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周文生;法律绩效的公民满意度评估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03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03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