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无讼”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儒家 切入点:无讼 出处:《西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儒家“无讼”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诉讼的一种观念和看法,更是中国传统法伦理的基本取向和价值追求,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所追求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儒家法伦理思想的“无讼”思想来自于孔子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意思是说:我审判案件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目的都在于通过道德教化来化解纠纷,使人们不在引发争讼,“无讼”正是听讼的目的。该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成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根源,对当今人们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无讼”思想过于强调秩序和稳定,使人们的思想在保守中难以发展,弱化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形成了“贱讼”、“厌讼”的心理;另一方面。由儒家“无讼”思想所演化的和谐思想及调解制度对当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无讼”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法伦理思想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有其弊端,但亦有其重要的积极价值。本文的主旨就在于立足现实,根据实践,对儒家传统“无讼”思想进行客观分析与阐释,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实践路径,对其进行恰当的诠释,合理地引申,赋予时代的内容与形式,把传统的伦理文化融入到当代的伦理建设和法治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无讼”法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其成因分析,以便对该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第二部分探讨“无讼”思想的实践路径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无讼”思想的哲学价值,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探讨如何实现“无讼”思想价值的现代化转化上,以便更好的为当今社会建设提供理论资源和精神支持。
[Abstract]: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no litigation" is not only a kind of concept and view of litig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but also the basic orientation and value pursu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ethics, which embodies the "road trip" pursued by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 kind of ideal state of the world for the public. As the Confucian legal ethics thought, the thought of "no lawsuit" comes from Confucius' words, "hearing the lawsuit, we Jews also," Confucius meant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y judgment of a case and that of others. The purpose of my trial is to resolve dispute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so that people do not have to initiate litigation. "No lawsuit" is precisely the purpose of hearing a lawsuit.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have profound economic, social,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roots, and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today's people. On the one hand, the idea of "no lawsuit" is too much emphasis on order and stabilit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develop their thoughts in conservatism and weakens their own legal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harmonious thought and mediation system evolved from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no litigation" have formed the psychology of "low litigation" and "weariness of litigatio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has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e Confucian legal ethics thought, represented by the "no lawsuit" thought, as a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ertainly has its drawbacks. But also has its important positive valu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ase on realit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to objectively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no lawsuit" thought, to reveal its cause of formation, to analyze its practical path, and to interpret it properly. Reasonably extending, endow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times, integrating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legal ethics thought of "No lawsuit" in order t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ought,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thought of "No lawsui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today.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value of the thought of "no lawsuit", takes its essence and picks out its dross, and probes into how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ought value of "no lawsuit" so as to provide better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oday's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乐舟;;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思想[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S1期
2 赵玉环;;儒家无讼法律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3 周颖;;中国传统调解制度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4 郑玉祥;;从无讼到健讼[J];法制与社会;2010年26期
5 丁国峰;魏春明;;试论中国古代调处制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吴进科;;我国传统无讼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企业文明;2007年10期
7 徐和平;胡志斌;;解析中国古代无讼理念的成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夏秀渊;“无讼”文化探析[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9 熊淑媛;试论无讼传统法律文化根源影响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武建敏;;“无讼”的理念及其现代诠释[J];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杰;;明清时期在华天主教在同性恋问题上与中国的文化差异[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祥龙;;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克明;;浅析董仲舒义利观之承前启后[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业新;;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对象[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张茂泽;;论儒家的价值观[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钟金雁;;略论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杜维明;;儒家人文主义中的社会、个人和人类-宇宙观[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杨燕江;任盈畅;;儒家“和谐”经济伦理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中国企业在苏丹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10 祝瑞开;;努力实现儒家“德治”思想和现代“法治”的结合[A];法治与德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06级博士 沈萌;儒家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2 刘敏;弘扬儒家自省文化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N];青岛日报;2010年
3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庞朴;儒家的“忧”与“乐”[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宣讲人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改进性的批评与理想化的批评[N];北京日报;2007年
6 谢少常;利人与利己的智慧[N];电脑商报;2008年
7 马登雨 山东省东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略谈儒家“义利”思想的积极意义[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8 干春松;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N];光明日报;2001年
9 云南省中华传统道德研究会 执笔: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曼;儒家“诚信”思想与职业道德建设[N];云南日报;2005年
10 安乐哲 美国夏威夷大学;儒家的角色伦理和人格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益洙;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3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游;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孙光妍;中国传统法之和谐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广峻;儒家“无讼”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郑瑛;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D];浙江大学;2009年
3 黄小波;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发展[D];苏州大学;2008年
4 邱瑛;论儒家民本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赫楠;儒家人才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王静;儒家和合思想对日本企业教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向荣;儒家情理文化的艺术载体[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杨慰;政治思想制约下的先秦儒、法学派求富思想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10 何永强;《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30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63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