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管理的法律实证
本文选题:面向 切入点:社会管理 出处:《法学》2013年04期
【摘要】:正一、法律实证研究的现状法学界整体上对法律实证研究及更大范围的社科法学仍然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礼貌的冷淡,只讨论其方法论上的新颖,或者借用其中的某些概念进行包装,而并不太关注所分析的具体问题展示出来的理论意义。当然,这对于法律实证研究而言也未必就是坏事,毕竟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并不是靠支持者的多少来体现的。而且,从性质上来说,法律实证研究或社科法学也不像诠释法学那样,能够作为"常规科学"对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只要中国的政法实践对法律人所提出的需求更多还是同诠释法学相关,社科法学就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少数学者的"自娱自乐"与"孤芳自赏"。但这并不会阻碍其中涌现出出色的研究,因为追求新鲜问题与答案的愉悦才是这类研究的最主要动力。
[Abstract]:Firs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f law is that the legal circle as a whole still maintains a "aloof" politeness towards the empirical study of law and the law of social sciences on a wider scale, and only discusses the novelty of its methodology. Or use some of these concepts for packaging, without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analyzed. Of course,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 for legal empirical research. After all, the real value of research is not based on the number of supporters, and, by its natur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law or the jurisprudence of social sciences is not the same as that of hermeneutics. It can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legal personnel as a "conventional science". Therefore, as long as China's political and legal practice puts forward more demands for legal personnel, it is still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w. To a large extent, social science law is still a few scholars'"entertainment" and "self-admiration", but this will not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outstanding research, because the pursuit of fresh questions and the pleasure of the answ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is kind of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法学院;
【基金】:南开大学985工程三期法学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分类号】:D9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福柯;苏力;;法律精神病学中“危险个人”概念的演变[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2 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9年05期
3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年06期
4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年06期
5 贺欣;在法律的边缘——部分外地来京工商户经营执照中的“法律合谋”[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素云;;论中产阶层行为的法律规制[J];北方法学;2007年06期
2 王冠玺;;再论中国法学发展的“十字现象”(下)——从现代化法律的继受中反思“中国特色”[J];比较法研究;2009年03期
3 陈发桂;;我国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的理性化建构探析[J];长白学刊;2010年05期
4 任鹏;娄成武;;群体性事件中的县政治理透视——基于政策冲突视角的分析[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5 刘燕舞;;农民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一个分析视角——以豫东曹村8队农民集体行动为个案[J];长江论坛;2009年03期
6 海云志;刘徽翰;;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建设[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邓可祝;;论风险决策中专家作用的局限及克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程凯;;乡村工业污染与集体行动分析——基于Y村的经验支持[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邢路,祁绮;技术秘密与专利权制度分野的法经济学分析[J];当代法学;2003年12期
10 孔繁华;;论预防原则在食品安全法中的适用[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董淳锷;;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宽容——以“法人股个人持有”现象及其诉讼纠纷为分析样本[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郑磊;;两个村庄的村民政治——以农民的选举权意识为契入点[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4 刘燕舞;;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路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5 王霁霞;;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的角色与行为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亦峰;张晶;;精神障碍者危害行为之规制与保障[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朱静辉;地权增值分配的社会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司开玲;知识与权力:农民环境抗争的人类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刘晓峰;我国乡镇干部行为的情境与过程[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刘威;对抗边界的生产:春城名苑邻里维权与反维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吴镇的权力实践(1996-2011)[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陈荣卓;“草根”法律服务组织:属性变迁与进路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江勤;农民集体上访的生成逻辑[D];南昌大学;2010年
3 张箫;集体行动缘何失败[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翔;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爽;非利益相关群体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蔡永波;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许菁;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商艳光;群体性事件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涛;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贤红;冲突与秩序:俗民日常生活逻辑的追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建刚;;我国应急行政主体制度之反思与重构[J];法商研究;2007年03期
2 王锡锌;;当代行政的“民主赤字”及其克服[J];法商研究;2009年01期
3 于建嵘;;对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J];法律与生活;2007年10期
4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年06期
6 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4期
7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8 斯蒂格利茨;宋华琳;;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03期
9 谢晓非,郑蕊;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10 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本文编号:1658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65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