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博弈结构中的激励效应与运动式执法——以法律经济学为解释视角
本文选题:公共安全 切入点:风险治理 出处:《法商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在当前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中,本应作为权宜性举措的运动式执法被异化成政府的惯常选择。然而,对于引发运动式执法的诱导性机制,现有理论却未能给出充分解释。从法律经济学的双重博弈结构考察,该异化现象的制度根源在于行政科层对主政官员形成强激励、辖区公众对其形成弱激励,且二者的激励内容互不兼容。双重博弈下的运动式执法导致一系列违反法治的不良效应。应当着眼于双重博弈结构,借助主政官员激励结构的法律变革消除运动式执法的内在诱因。因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编制辖区治理目标综合评估绩效指标,优化行政科层的强激励效应;在治理绩效考核中引入公众参与,矫正辖区公众的弱激励主体地位;全面落实问责制的声誉惩罚,改变行政科层考课与辖区公众之间的强弱激励对比,确保行政执法回复到法治轨道上来。
[Abstract]:In the current governance of public security risks, the exercise law enforcement, which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expedient measure, has been alienated as the usual choice of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ouble game structure of law and economics, the institutional root of this alienation phenomenon lies in the strong incentive to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ranch and the weak incentive to the public in the district. And the incentive contents of the two are not compatible. The moving-type law enforcement under the double game results in a series of adverse effects of violating the rule of law. Therefore, the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governance objectives of the jurisdic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ong incentive effect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trodu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ppraisal, correcting the weak incentive subject status of the public in the district,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eputation punishment of accountability system, changing the contrast of strong and weak incentive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course and the district public, Ensure that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returns to the rule of law.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4108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1-0695)
【分类号】:D90-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春燕;;行政裁量中的政策考量——以“运动式”执法为例[J];法商研究;2008年02期
2 余凌云;;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之省思[J];法商研究;2013年03期
3 唐贤兴;;中国治理困境下政策工具的选择——对“运动式执法”的一种解释[J];探索与争鸣;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志云;;双重激励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以投资支出竞争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密婷;;土地财政的成因与危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4 宣丹妮;;民企与政府关系扭曲诱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施戍杰;吴大远;;限定延伸职能,强化核心职能——斯密动力视角下国家职能的调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艾佳慧;;破产程序中的合约安排——现行破产管理人制度检讨[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8 彭冰;;中央和地方关系中的上市公司治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丰霏;;论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分析模式[J];北方法学;2010年04期
10 白云;;个人信用信息开放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一个法律经济学的视角[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曹正汉;;弱者的产权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要求权”向土地开发权演变的原因[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保建云;;权力租金、寻权与权钱交易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徐昕;;法官为什么不相信证人?——证人在转型中国司法过程中的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勇;;法律还是社会规范:关于投资者保护的一个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倪子靖;;规制俘获理论的文献综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延;罗海峰;;行政合作新论[J];前沿;2006年01期
2 朱晓燕,王怀章;对运动式行政执法的反思——从劣质奶粉事件说起[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J];社会;2009年03期
4 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 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0年03期
5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6 周飞舟;;锦标赛体制[J];社会学研究;2009年03期
7 陈国栋;;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制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1年12期
8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9 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10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泽;;刍议运动式治国模式的得失[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9期
2 李云龙;;分析政策——运动式治国模式的得与失[J];经营管理者;2011年22期
3 邓贵川;邵侃;;中国政府的运动式行为模式——中国政策工具的选择逻辑[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24期
4 杨屹泰;变“运动式”整治为“正规化”管理[J];人民公安;2000年15期
5 李忠春;;“运动式推动”病症诊治[J];人民论坛;2006年13期
6 刘春彦;;运动式执法应休矣[J];检察风云;2007年02期
7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8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J];唯实;2007年10期
9 郎友兴;;中国应告别“运动式治理”[J];同舟共进;2008年01期
10 王长江;;摒弃“运动式思维”[J];刊授党校;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志军;;威权主义、政府治理与常态政治——“扫黄打非”作为当代中国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典型[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冯志峰;;中国政治发展: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建国以来110次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3 李飞;米卜;;群众运动式营销——基于多案例的理论构建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立;杜绝“公开的暗访”首先要杜绝运动式施政[N];南方日报;2013年
2 杨志国;抓建基层谨防“运动式”[N];战士报;2013年
3 顾仲阳;集中居住 切忌“运动式”[N];人民日报;2013年
4 刘存德;运动式执法的弊端[N];济宁日报;2006年
5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王长江;摒弃“运动式思维”[N];北京日报;2008年
6 沫子;变“运动式”活动为科学的“习惯养成”[N];中国航天报;2009年
7 刘效仁;淮河治污:运动式治理的败笔[N];经理日报;2004年
8 北京市红螺寺中学 白蕾;校车安全管理要警惕“运动式执法”[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腾增友;“打假”谨防“运动式”执法[N];西部法制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反浪费要破除运动式思维[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少燕;“运动式”执法解决的新路径:构建独立执法机构[D];延边大学;2010年
2 刘珂言;论“运动式执法”的改革[D];东北大学 ;2009年
3 王慧;运动式执法及其消解[D];南京大学;2011年
4 崔晓燕;运动式执法的价值与困境[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志岩;法治视角下运动式治理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近;论运动式执法的成因及其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7 魏佳;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其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石青;论从运动式到常态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维四;中国运动式行政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庄刘成;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困境与转型[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91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69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