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蕴

发布时间:2018-04-04 05:27

  本文选题:法治国家 切入点:法治社会 出处:《法学论坛》2013年05期


【摘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发展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这意味着,以"革命"方式推进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终结;以权力为主导的纵向管理模式将出现平面化趋势,公权力机关和社会组织将会依据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施社会管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对社会管理创新以及社会转型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实现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用法律限制权力的任意行使,把权力圈在笼子里面,充分发挥法律和法律方法的功能,重视法律的权威以及逻辑推理、修辞论证和理解解释等方法的作用。
[Abstract]:It is a great change of political management mean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y law thinking and rule by law.This means that the end of the ideology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be advanced in a "revolutionary" way;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model, led by power, will have a trend of planarization, and the organs of public power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will cooperate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 law.Joint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The thinking and mode of rule by law is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building a country ruled by law, a government ruled by law and a society ruled by law, which will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ict the arbitrary exercise of power by law, to circle power in a cag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law and legal methods, an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uthority and logical reasoning of law.The function of rhetorical argum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方法理论研究”(10JJD820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远举;;中国会出现“劣质民主陷阱”吗?[J];领导文萃;2013年02期

2 徐华;;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法治迷失[J];领导文萃;2013年06期

3 黄洪旺;;法治:从意识到思维[J];领导文萃;2013年06期

4 王晓杰;;运用法治能力是检验执政水平的标杆[J];领导文萃;2013年06期

5 陈金钊;;诠释“法治方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闾丘露薇;;香港为官的代价[J];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金钊;;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展开法治思维与实施法治方式的前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2 蔡宝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的反腐路向论纲[J];法学杂志;2013年11期

3 李盼盼;;以艺术匠师的完美之心缔造优秀的法治讲演——起诉书中“琐事”一词的“功”与“过”[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11期

4 曾伟;;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安全管理法制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5 张波;;法治思维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J];理论探讨;2013年05期

6 莫洪宪;吴占英;;关于我国死刑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王福友;;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J];学术交流;2013年09期

8 王聪;;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价值、内涵及养成[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年06期

9 夏利阳;;法治政府的实践理性与评价体系建构[J];浙江学刊;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同振魁;申飞飞;;论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2 温辉;;论检察工作的法治思维[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3 周平;;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辨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4 程金华;;政治人、法律人与法治思维[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5 孙应征;;论检察官应具备的法治思维[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6 易腾;;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抑制腐败[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7 郑方荣;;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法治思维研究[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C];2013年

8 赵敏;李良志;;法治思维与检察权的规范行使[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C];2013年

9 鲍峰;孙振江;;法治思维视野下完善派驻检察室工作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优化检察权配置[C];2013年

10 张剑文;;法治思维下的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重构[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俊玲;论法治方式[D];重庆大学;2013年

2 苏春生;基层信访制度改革研究:困境与出路[D];厦门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钊;;法治反对解释的原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张超;;能动司法与实用主义后果论——基于“法治”理念的一个检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谢惠媛;;美德与规则——从道德训诫方式的转变看现代道德中心问题的转换[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陈金钊;;被社会效果所异化的法律效果及其克服——对两个效果统一论的反思[J];东方法学;2012年06期

5 陈金钊;;为什么法律的魅力挡不住社会效果的诱惑?——对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论的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7 克里斯汀·希普诺维奇;张昌辉;施长征;;法律与意识形态[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2年01期

8 梁迎修;;理解法治的中国之道[J];法学研究;2012年06期

9 张翔;;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J];法学研究;2012年06期

10 陈林林;;法治的三度:形式、实质与程序[J];法学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吉斌;[N];法制日报;2012年

2 整理 本报记者 王楚 吴冰;[N];人民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瀚;我国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2 杜波;;法治原则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进程[J];新视野;2007年02期

3 兰勇;;从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角度——看我国法治国家实现的困境[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6期

4 翟元梅;;法治和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理学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李丹葵;论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兼谈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模式的价值选择[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郭道晖;;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公民社会[J];政法论丛;2007年05期

7 张琼;论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形成条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何丽君;现代法治精神是社会和谐思想的核心要素[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9 刘云升;略论“小康社会”是法治社会[J];理论月刊;2003年07期

10 张开俊;叶婷;;再论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兼论法治社会中人的能动作用[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涵;;论法治社会的舆论监督[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2 秦德君;;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择定与集体行动——政治设计视野中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演进路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齐延平;;论法治社会中权力运行的底线道德与责任制度之关系[A];执法责任制度研究——“完善责任制,确保司法、执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辉;;和谐社会理念下环境保护法之定位[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5 张长生;;构建法治社会防腐体系[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6 李炳辉;;权力控制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困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胡玉鸿;;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冲突与消解[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罗文岚;;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民财产权与行政权[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振国;;浅议我国公民社会与法治理念[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唐卫星;;增强法治观念 提高执法水平[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述毅;邢诒学的胜利是法治的胜利[N];海南日报;2006年

2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于静;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文化特征[N];广东科技报;2005年

3 市委党校副教授 张立志;树立法律权威 建设法治社会[N];新乡日报;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 黄小慧;信任只在法治社会才是一种理性博弈[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5 陶攀;从意识到能力面临全面提升[N];法制日报;2006年

6 冯健鹏;紧急需要高于法律[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左卫民;法治社会中的法院功能[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石武;确立法治社会的理性基点[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国初;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N];西部时报;2009年

10 关明;法治社会渐行渐近[N];工人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帅;美国行政权扩张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夏雨;法治的传播之维[D];武汉大学;2012年

4 侯晓蕾;行政应急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周游;担保行政:公用事业公法治理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6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黄洪旺;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制度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一;我国“能动司法”的本义与反思[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葛天博;秩序解释的逻辑[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明涛;中国各级政府职能同构规范根源及其对法治国家建设之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2 罗爱华;务工移民与我国法治社会的生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陶庆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推进法治国家进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琼琼;儒家礼法思想对我国当代构建法治国家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徐挺;法治社会与政府信息公开[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清;试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镭;论法治社会中的律师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韦昌平;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刘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探析与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10 王立新;论法学家在构建法治社会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08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08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7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