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中国法律发展的主体性重塑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切入点:主体性 出处:《河北学刊》2012年01期
【摘要】:"一体"与"多元"是世界法律发展的最终向度,只有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才能促进全球法律的融合统一与共同发展。而中国如何以主体性的姿态平等参与全球法律的多元对话,进而获得法律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始终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建立中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并重建多元、立体和多层次的法律文化结构体系,才能为重塑中国法律发展的主体性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有效体制保障。
[Abstract]:"Integration" and "pluralism" are the final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law. Only through the dialogue and exchange among the pluralistic subjects, can the 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he global law be promoted and the common development be promoted.However, it is always a historic problem for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the pluralistic dialogue of global law with the attitude of subjectivity and to obtain the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we should establish a legal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China, and reconstruct a pluralistic, three-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leg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 system.It can provide abundant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effective system guarantee for remoulding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leg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峥嵘;建设县域法律文化与发展县域经济[J];湖南经济;2002年09期
2 张悦,陶维兵;浅淡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刘作翔著《法律文化理论》一书即将出版[J];政法论坛;1999年02期
4 闫弘宇;区域法律文化发展与中国法律文化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刘作翔;试论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张广昆;法律文化及其研究的有关思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7 刘作翔;作为对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释义之一[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王兰萍;法学的宏观新思维——评《法律文化理论》[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丁为;法律文化: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评刘作翔教授的新著《法律文化理论》[J];学习与探索;2001年02期
10 郝耀武,梁华;论法律文化及其构建[J];学术交流;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玲;颜峰;;探析法律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崔永东;;儒家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陈金全;杨玲;;略论中国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价值[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刘效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念及其现代化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崔永东;;比较视野里的中西法律文化——兼与古以色列法律文化比较[A];中国与以色列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律文化心理之初探[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铃木贤;陈根发;;中国法的思考方式——渐层的法律文化[A];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8 张中秋;陈煜;;2007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蒲坚;;开创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先驱——沈家本先生[A];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张明新;;法律文化的国际视野 历史传统的现代思考——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邵颖 张明涛;第三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在我市落幕[N];张家界日报;2009年
2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黄文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具相同伦理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张清;解读列宁:法律与经济的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王晓广;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冲突论纲[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6 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育梅;晚清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与透视[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王宏选;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宗教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婧仪;论法律趋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家宝;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清平;论法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江成斌;中国法律文化的原型与转型[D];重庆大学;2009年
3 胡婕;朱元璋重典治国法律思想及实践探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4 邵丹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莉萍;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6 熊明珍;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宜的法律文化[D];郑州大学;2010年
7 彭喜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8 王莹;弗里德曼法律文化理论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汤莉莉;荀子礼法学理论的法文化学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张烩;弗里德曼法律发展理论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15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1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