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看法律术语翻译

发布时间:2018-04-16 11:39

  本文选题:语境 + 认知语境 ;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以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框架,着重探讨认知语境对法律术语翻译过程的影响。译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首先介绍了中外学者对静态语境的研究,指出了静态语境的不足。然后介绍了认知语境的概念、特点、认知语境与关联理论的关系、关联理论的概念及认知语境的优越性。对于法律术语,本文介绍了法律术语的概念、来源、特点等。 从关联论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理论与法律术语翻译策略的关系,指出认知语境理论在直译,意译及翻译中的意义补全等具体翻译方法中具有积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译者只有克服认知语境的不同,积极沟通和弥补两者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才能避免克服翻译中出现信息传递障碍,获得最佳翻译。 翻译是语言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量消除两种文字间的交流障碍,故非语言知识同语言知识一样在翻译实践中十分关键,译者只有具备正确有效的认知语境,才能在翻译中实现信息的完好传递。
[Abstract]:Based on Sperber&Wilson 's relevance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context o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s.The cognitive context of the translator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arget text.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s the study of static context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static context.Then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contex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ntext and relevance theory, the concept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superiority of cognitive context.For legal ter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term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ntext theory and leg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oints out that cognitive context theory has positive and effective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significance complement in translation.Only by overcoming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contexts, actively communicating and making up for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can the translator avoid the obstacle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ranslation and obtain the best translation.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s, but also the exchang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s to eliminate the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so the non-linguistic knowledge is as crucial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s the linguistic knowledge. Only if the translator has the correct and effective cognitive context, can he realize the complet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transl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0-0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涛;;“法言法语”要规范[J];秘书工作;2011年08期

2 刘金清;;民事诉讼法术语的界定[J];法律语言学说;2008年02期

3 李永红;;论法律语言与法律概念[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4 李颖;;“诈欺”与“欺诈”法律语言分析[J];法律语言学说;2008年02期

5 刘振宇;;普法语言探析[J];法律语言学说;2008年02期

6 唐厚珍;;刑法文理解释初探[J];法律语言学说;2008年02期

7 姜顶;;英汉法律术语翻译的语言预设机制的体现和运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8 郎贵梅;;同案不同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民司法;2009年19期

9 方斯剑;;法律语言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J];法律语言学说;2008年02期

10 王宏军;;论域外法律概念的本土化表达[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德恩;;法律术语的衍变及应用[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在云;;有关几个法律术语的解释[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许葵花;;认知语境的语义阐释功能——多义现象中认知语境的有声思维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育林;;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谈英译汉词义的准确表达[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蒋媛;;英汉法律术语的误译及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敏;;典籍英译中的“博弈论”—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庄子·逍遥游》两家英译之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博士 王强军;非法律术语——“劝返”[N];检察日报;2008年

2 袁承东;法律术语不应任意简称[N];人民代表报;2003年

3 谢文英;新闻报道要准确运用法律术语[N];检察日报;2002年

4 陶鑫良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山寨”的流行及其模仿之质辩(上)[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5 通讯员 董国隆 李开平 赵平 邱丽琴;十六局集团三公司全面推行“问责制”[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6 省委政法委 黄海洋;执法司法关键要以理服人[N];湖南日报;2010年

7 苟红兵;我国应尽快建立“异地羁押”制度[N];检察日报;2005年

8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部副教授 李海涛;“人肉搜索”与台湾“立法”[N];法制日报;2009年

9 董国隆 李开平;“问责”问出高效率[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地 本报评论员;真情互动 震撼心灵[N];检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8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10 田荔枝;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翠翠;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看法律术语翻译[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庆涛;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失误[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高薇;认知语境与翻译中对原文的连贯解读[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李倩;预设,认知语境和阅读理解[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思文;隐喻的认知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王晓玲;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语境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史蕊;语篇连贯的认知语境新视角[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唐艳花;认知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解析[D];西南大学;2008年

9 沈越;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认知语境对网络聊天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虹;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58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58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a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