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方参与下甘青藏区群体纠纷解决机制——基于查汉大寺撒拉回与尕楞寺藏民纠纷案例的分析
本文选题:甘青藏区 + 纠纷解决机制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晚清时期甘青藏区社会激烈变动,官方、寺院、部落权力彼此消长、交错并行,使得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也伴随着民族之间的群体冲突。以循化厅所辖藏区内查汉大寺工撒拉回民与尕楞寺藏民的纠纷及其解决过程分析可以看到,官方参与下的甘青藏区的群体纠纷解决机制主要为:官方处理民族群体纠纷时,尤其是在回藏民族杂居区又是回族的聚居区内,在选择民间调解人时,以当乡调处,但很少选择乡约进行调解;官方解决藏区内民族纠纷时,以"番目"当乡,按照"番例、番规"办理,同时也会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灵活变通手段;官方常常以"官民互动"的方式促进纠纷的有效解决。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ociety of Gansu and Qinghai-Xizang region changed violently, the power of official, monastery and tribe increased and wan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mad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more frequent and accompanied by the group conflict among ethnic group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Salah Hui people and the GaLeng Temple Tibetans in the Tibetan area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Xunhua Hall, we can see that the main mechanism for resolving the group disputes in the Gan-Tibet regi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s: when dealing with the ethnic group disputes officially, In particular, in the areas inhabited by the Hui nationality in the mixed areas of returning to Tibet, when they choose folk mediators, they are used to mediate between the townships, but they seldom choose the township agreements to mediate; when the official settlement of ethnic disputes in the Tibetan areas is carried out, the "guanbiao" is used as the townshi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It also adopts flexible and flexible means of combining history with reality. Officials often promote the effective resolution of disputes by means of "officials and people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晚清至民国时期甘青藏区社会群体纠纷解决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XMZ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明清民国时期甘青川边藏区社会控制研究”(项目编号:11XZS013)阶段成果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至民国时期湘黔苗疆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ZC100)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
【分类号】:D929;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大华;;论晚清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实践与认识误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任云兰;熊亚平;;保守中的趋新——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思想之再分析[J];学术研究;2009年09期
3 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8期
4 付建舟;田素云;;《浙江潮》与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5 郭常英;张秀丽;;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史学月刊;2007年02期
6 黄小用;仉慧卿;;晚清驻外公使地理分布探析:以广东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金晶;;晚清华侨政策研究综述[J];八桂侨刊;2007年03期
8 董传岭;;晚清山东的黄河水灾[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9 贾全全;;晚清到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对摊贩的治理[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魏明枢;晚清时期客家华侨在国内的经济投资[J];史学月刊;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Antonnia Mary Finnane;;危机地带的来信:晚清时期在海门和崇明的耶稣会教士的信函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2 夏春涛;;从《青县村图》看晚清时期的华北村落[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褚宸舸;;晚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烟毒及禁政[A];第二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晓琳;刘树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韩志远;;客家与晚清民间结社[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6 郑剑顺;;传统精神文化在晚清的传承演变与启示[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7 ;苏元春的国防思想及其实践[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晚清学术分科问题的综合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9 倪玉平;;西方势力与晚清漕粮海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10 左玉河;;典籍分类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演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国藩对“燕赵之风”的改良用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池州学院历史系 汪志国;林则徐对西北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治理[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朱文通;沿波讨源 夯土奠基[N];人民日报;2008年
4 周英杰;先驱者无名[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 唐益年;晚清兴修铁路举步维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李国荣;档案实录:清代中国参加世博会写真[N];中国档案报;2010年
7 朱英;浅谈近代中国商人的义利观[N];光明日报;2000年
8 余音;光绪与戊戌变法[N];中国档案报;2010年
9 李国荣;清代中国与万国博览会[N];中国档案报;2010年
10 周德翰;清代唯一滇籍帝师刘][N];云南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D];暨南大学;2005年
3 张_g;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传教活动研究(1865-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4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5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孙广平;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D];浙江大学;2013年
8 艾红玲;晚清湘籍名人日记中的礼制礼俗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王宏伟;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雪;晚清财政竞争与鸦片贸易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灿;晚清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2 孔英;晚清时期河南东南部社会治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娟丽;晚清时期西北地区鸦片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赵婷婷;奉天省水利纠纷解决机制研究(1912~1931)[D];辽宁大学;2011年
5 龚颖;明末清初与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角色变化之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峰辉;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的俄国观[D];鲁东大学;2013年
7 裴丹青;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文化的变迁[D];河南大学;2005年
8 李卓华;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840-1911)[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蓓;李鸿章护侨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范文田;浅论西方经济学在晚清时期的传播途径与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8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7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