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本文选题:不正当手段 + 获取 ; 参考:《知识产权》2013年07期
【摘要】:日本法律中以非穷尽的方式列举了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各种行为,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并结合日本法院在相关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的判例解析了日本司法实践中对认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及其应用。在认定侵犯商业秘密事实中,日本司法实践仍然采取的是接触加相似,并排除合法来源的思路:对于"接触"除了实际的接触事实外,没有实际证据但被判断为显而易见的"接触机会"也在考虑因素之中;对于"相似"更加重视实质内容上的相似;对于"合法来源"的认定中重视获取信息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对于第三方明知或者应当知晓的认定中,重视其主观要件。此外,日本法律还特别对善意第三方转化为恶意第三方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Abstract]:Japanese law enumerates in a non-exhaustive manner various acts related to the violation of trade secret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ase law of the Japanese court in the relevant trade secret infringement li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vision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Japanese judicial practic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fringement of trade secret. In determining the fact of infringing trade secrets, the Japanese judicial practice still adopts the idea of contact adding similarity and excluding legal sources: "contact" in addition to the actual contact facts, The "chance of contact", which is judged to be obvious without actual evidence, i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imilarity in substance i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ity and logicalit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re emphasiz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legal source". Third parties know or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dentific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its subjective elements. In addition, Japanese law specifically provides for the conversion of bona fide third parties into malicious third partie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知财学会;名古屋市立大学经济学会;日本三重大学;
【分类号】:D931.3;DD91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经诗人;;取水是一种特殊使用行为[J];法制资讯;2008年06期
2 钟志勇;网上支付中的消费者保护问题——美国立法规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05期
3 罗克全;持有:获取与转让的正义[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龙文懋;李元;;从“接触加相似”到“不可避免披露”——从一得阁案看中国商业秘密侵权证明原则的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明远;;美国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法律制度介评——以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为中心[J];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04期
6 张利;张振和;;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刘文琦;;解读美国专利法“不正当行为”理论的适用[J];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05期
8 钟志勇;;美国网上支付体系与消费者保护问题述评[J];网络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9 才让吉;;浅谈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J];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S2期
10 张永;;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翔;;商标专用权的限制:商标正当使用的认定与判断——李逢英诉湖南恒安纸业有限公司等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2 张鸿霞;;大众传播与商业秘密[A];中国传媒经济(第二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泽俭;施工是不是公开使用行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2 ;不允许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李淼;《后传》纠纷:商战背后的侵权之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庄奎太;为揽工程采用不正当手段 商业贿赂行为不受法律保[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5 律师致诚;合作伙伴侵犯商业秘密如何追究责任?[N];中国水利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车文秋;GAP商标纠纷商评委胜诉[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7 夏凌;京沪俩“鸭王”争抢商标上公堂[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8 通讯员 郭京霞;京沪“鸭王”争霸 商评委亦成被告[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9 张志利;国外反垃圾邮件的立法应对[N];人民邮电;2006年
10 李松邋黄洁;撤销国家工商总局商评委的决定[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义杰;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刘维娜;民营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之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吴忠红;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D];安徽大学;2003年
4 黄硕;商业秘密遭互联网上披露后的救济[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1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6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