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新月》时期宪政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新月》 + 胡适 ; 参考:《青岛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胡适在《新月》时期的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对于当代学术与社会实践都富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本文力图围绕主题,客观、完整的还原胡适在《新月》时期的宪政思想,给与中肯的评价。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展现了新月时期的中国现状和胡适面临的两难境地,面对纷乱的政治环境,胡适暂居上海,发表演讲,组织平社活动,最突出的就是在《新月》杂志上发表政论;第二部分着力介绍了《新月》杂志的产生以及由文艺杂志向政治杂志的定位转变;第三部分展现其人权观、民主政治、言论自由思想的渊源。第二章开始深层剖析胡适《新月》的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其中包括保障人权思想、民主政治、言论自由等方面,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形式意义上的“保障人权令”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进行批判,强调只有法治才能保障人权,立宪法约束政府权限;接着对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和“知难行易”学说进行反对的同时表述自己对宪法与训政不能同在的质疑,认为制定宪法是首要之事,多接纳知识分子的意见,这才是实现民主的开始;最后以《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为引子,揭示国民党的极端保守主义,阻碍思想自由,在其他多篇政论文章中表达自己对言论自由的渴望,呼吁人权中最基本的言论自由权利。第三章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评价胡适的《新月》宪政思想,首先将《新月》时期胡适与张君劢的人权思想作比较,从自由主义谱系,对待国民政府的专政态度论点以及人民是否应当参与政治等问题入手详细说明;接着又将胡适该时期的自由主义宪政思想与曾琦的国家主义宪政思想从精神支撑、对外态度、如何实现、对异己的态度等方面作出比较,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胡适《新月》时期宪政思想。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评价胡适在《新月》时期的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前期思想的进步处与消极处一一比对,胡适的《新月》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在今天看来,积极的意义也更大,更值得我们的学习。
[Abstract]:Hu Shi's liberal constitutional thought in the New Moon period has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both contemporary academic and social practice.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fair evaluation of Hu Shi's constitutional thought in the New Moon perio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sho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new moon period and the dilemma faced by Hu Shi. In the face of the chao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Hu Shi temporarily lives in Shanghai, gives speeches, organizes social activities. The most prominent is the publication of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magazine "New Moon";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magazine and the shift from literature and art magazine to political magazine; the third part shows its view of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origin of freedom of speech. The second chapter begins to analyze deeply the liberal constitutional thought of Hu Shi, which includes the idea of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s, democratic politics, freedom of speech and so on. Firstly, this paper criticizes the order of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 the sense of the form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mphasizes that only the rule of law can protect human rights, and sets up a constitution to restrict the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n he objected to Mr. Sun Zhongshan's outlin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the doctrine of "knowing difficult things to do" and expressed his doubts that the constitution could not be accompanied by political discipline. He thought that making a constitu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nd accepting the opinions of intellectuals more often.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Finally, the articl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the Kuomintang" is used as a guide to reveal the Kuomintang's extreme conservatism, hinder th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 his desire for freedom of speech in many other political articles. Call for the most basic right to freedom of speech in human rights.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and evaluates Hu Shi's "New Moon" constitutional thought from a comparative point of view. Firstly, it compares the "New Moon" period with Zhang Junmai's thoughts on human rights, and makes a comparison from the liberalism pedigree. The thesis of the dictatorship attitude toward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whether the people should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re explained in detail, and then the liberal constitutional thought of Hu Shi period and Zeng Qi's nationalism constitutional thought are supported from the spirit and the attitude to the outside world. How to realize and compare the attitude of dissident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onstitutional thought of the New Moon period of Hu Shi more deeply.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evaluates Hu Shi's liberal constitutional thought in the New Moon period, and compares the social impact o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with the progress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pre-thought. Hu Shi's liberalism constitutional thought is more positive and more worthy of our study.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1;D9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卫威;民族危机与文化认同——从《国风》看中央大学的教授群体[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徐国利;;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蒋凯;胡适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马建标;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舆论中的外交系[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6 庄森;胡适的容忍论[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7 房列曙;吴云峰;;论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8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9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徐国利;;胡适大学教育思想叙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交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谢长法;;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6 俞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假说[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8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9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济生;;“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倒秦家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重新解读[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国军;抗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教育主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文玉;胡适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宗贤;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丽;民国时期的安徽留学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3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8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