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试论法治转型的社会理论逻辑——兼及转型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

发布时间:2018-05-17 01:23

  本文选题:社会主义 + 形式法治 ; 参考:《法学评论》2012年03期


【摘要】:形式法治是与世界除魅后的世俗化情境相适应的一种法治形态;但由于"家庭的萎缩与社会的兴起"背景下的功能分化与风险弥散,其遮蔽了社会结构上的实质不平等。作为一种纠偏"市场脱嵌于社会"的社会保护运动,社会主义力图将社会中的劳力、土地和货币置于非市场(如再分配)的社会关系中,最终把市场"再嵌"于社会之中。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推动着现代法治的转型:继形式法治之后,社会正义向度的实质法治成为20世纪以来的新型法治范型。由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同样是在"家庭的萎缩与社会的兴起"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了一种社会正义向度的实质法治。
[Abstract]:The formal rule of law is a form of rule of law adapted to the secularization situation after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but because of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dispersion of ris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amily atrophy and the rise of society", it covers the substantive inequality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As a kind of social protection movement, socialism tries to put labor, land and currency in non-market (such as redistribution) social relations, and finally put market "re-embedded" in society. 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alist movement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rule of law: after the formal rule of law,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justice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rule of law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also carried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rinking of the family and the rise of the society",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to a large extent points to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justic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基金】:复旦大学985工程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研究”(邓正来主持,项目编号:2011SHKX2D017)子课题“社会保障与法治:转型法哲学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国东;;法律哲学的社会—政治基础——论马克思法律理论建构的“社会—政治法律哲学进路”[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8 周进军;;论民事司法两效背离的柔性契合——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切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王浩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原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兆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2 任建东;;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3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之确立[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薛桂波;;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童恒萍;;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伟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建设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6 沈红芳;试论网络传媒下的刑事审判公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柯心;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9 喻睿之;论民事主体类型的演进[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健东;侵权行为法中过错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蒯乐昊;;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专访齐泽克[J];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7期

2 邓正来;对“法制与社会发展”之判准的反思——贺《法制与社会发展》出版十周年[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1期

3 仰海峰;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J];哲学研究;1997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峰峰,郭庆珠;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我国法治转型现实课题的法理解析[J];社会科学家;2005年03期

2 赵晓英;对现代治国之道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秦强,王文娟;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兼论法治主义与宪政主义的区别[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1期

4 李越;;法治:思想变迁及中国启示[J];消费导刊;2009年18期

5 李庆丽;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法治[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6 张华;;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侯健;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中国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8 喻义东;;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对我国民族和谐的法律基础的考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2期

9 王卫明;;东欧转型时期的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难题[J];求索;2009年01期

10 李阳生,张进生;论依法治国向实质法治的转变[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程竹汝;;依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机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会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情树;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N];检察日报;2011年

2 胡玲玲;能动司法是实质法治的必然要求[N];江苏法制报;2010年

3 晏耀斌;一起奸幼案的起伏逆转[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 记者 望田;法律让社会更和谐[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徐显明;法治建设中的和谐[N];人民日报;2005年

6 林来梵;“法律保留”的诱惑[N];法制日报;2007年

7 梁治平(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两种法治观[N];文汇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陈煜儒;苏州对没收“违法所得”举行听证[N];法制日报;2005年

9 徐显明;和谐社会中的法治[N];文汇报;2006年

10 陈贵民;关于法官“造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孟林;法律自治理论的流变[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杜健荣;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罗文波;卢曼的自我创生法律系统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德治与法治的理性思考[D];山东大学;2009年

2 徐卉;卢曼的法律功能结构分析与自我再生理论初论[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孝强;行政立法与现代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徐鹏;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可欣;我国授权行政立法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博;简论我国法治国家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琦;系统、社会和法律—卢曼法律系统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莹;“世俗理性人”的法治[D];吉林大学;2011年

9 辛大朋;科技时代的法律信仰危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纪秀清;论作为民间规范司法适用形式的法律原则[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9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99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e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