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犯罪的刑法理论发展
本文选题:公害 + 环境犯罪 ; 参考:《北方法学》2013年01期
【摘要】:日本从战后废墟中快速重建,但其工业经济的发展却是以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代价的,在一连串的公害事故后人们才觉醒到环境的重要,并将环境作为刑法上的重要法益。但是由于环境本身的特殊性,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传统刑法理论在处理环境犯罪方面明显不足,因此不得不提出相应的修正理论。例如客观归责上的疫学因果关系说,乃至于主观归责上的危惧感说。然而,在面临举证困难的同时,为了有效预防环境犯罪,提早保护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乃至于财产安全,日本最终在立法上采用了危险犯的立法模式。日本环境犯罪的刑法理论发展,对我国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Abstract]:Japan rebuilt rapidly from the ruins after the war, but the development of its industrial economy was at the expense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fter a series of public hazard accidents, people woke up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regarded the environment as an important legal interest in criminal law. However,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nvironment itself,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theor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terests is obviously inadequate in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crimes, so it has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vised theory. For example, objective imputation of epidemic causality and even subjective imputation of fear. However, in order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crime effectively and protect the life, body and even property safety of many people early, Japan finally adopted the legislation mode of dangerous crime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y of proving evid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law theory of Japanese environmental crime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31.3;DD9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陈君;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郭菁菁;浅析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犯罪中的应用[J];当代法学;2003年09期
4 邓文莉;我国环境刑法中不宜适用严格责任原则[J];法商研究;2003年02期
5 陈琴,张敬;环境污染犯罪推定原则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吴占英;论非法采矿罪[J];河北法学;2002年03期
7 徐祥民;关于建立排污权转让制度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2年12期
8 吴殿朝;论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蒋兰香;论我国土地资源刑法保护机制[J];时代法学;2005年04期
10 唐士梅;环境犯罪危险犯处罚原因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姗姗;;试论环境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原则[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建明;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孟伟;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环境刑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周厚兴;土地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杜澎;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庆今;环境刑法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邓文莉;环境犯罪的主观罪过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毕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4 申金花;中日森林保护若干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张敏;生态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汪金英;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完善初探[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邓禾;自然资源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江海;环境刑法的“绿色化”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宏福;污染环境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孙洪山;郭东林等盗伐林木罪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顺珍;;德国环境刑事法律立法例之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卫东;;日本化学污染物的刑事限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罗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以日本新损害赔偿论为中心[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3 杨立坤;;提高防范意识 警惕合同欺诈[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郄建荣;环境犯罪刑责追究为何这样难[N];法制日报;2008年
2 周游;美国如何对付环境犯罪[N];中国信息报;2001年
3 郭海洋 博士;美国如何对付环境犯罪[N];中国环境报;2001年
4 北京大学法学院 陈思宇;德国环境刑法中关于公司企业的环境犯罪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5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杨源;制裁环境犯罪需要新的刑罚手段[N];中国环境报;200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董文勇;相对独立立法: 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模式选择[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季卫东;还我法律爪和牙[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见习记者 王学鹏;非法转移倾倒危废怎么监管?[N];中国环境报;2011年
9 王晓雁;赶走流氓软件需立法支持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10 张黎明;五企业呼吁加速虚拟财产立法[N];中国税务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松平;美国环境刑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2 李慧芳;中日环境犯罪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徐占国;欧盟环境刑法规制的演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4 何茂桥;美国环境刑法RCO原则探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许良;中德环境污染犯罪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6 赵善俊;日本环境教育及其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毕皎君;中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高翔;涉林犯罪的法律史考察[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9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5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