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思想基础及特点分析
本文选题:法制文明 + 证据制度 ; 参考:《证据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在世界法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体现。法律制度的设计必须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制度与环境相适应,古代中国法律体现了这点。作为法律制度一部分、对于事实的认定、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影响的证据制度也是如此。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古代哲学、伦理观念、心理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征,这与中国古代对人的重视、以儒家为主导的哲学观念、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家法宗族的统治密切相关。
[Abstract]:The ancient Chinese legal civil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legal history and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design of legal system must be adapted to its economy, social system and environment. As a part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evidence system which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facts and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is the same.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evidence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it is influenced by ancient philosophy, ethics, psychology and so on, and it also adapts to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at that time. The evidence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at of the Wes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beings in ancient China,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at that time and the rule of the patriarchal clan.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9;D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俊杰;中国哲学与传统法律文化[J];比较法研究;1988年03期
2 王海燕;;古代中国证据制度刍议[J];研究生法学;2000年04期
3 尤欣欣;;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研究综述[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8年01期
4 常晓云;;中国古代口供制度浅谈[J];黑龙江史志;2009年02期
5 郑牧民;;论中国古代获取证据的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张保生;;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J];法学研究;2006年06期
7 王旭,杨荣东;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J];辽宁警专学报;2000年04期
8 张晋藩;;中华法系研究新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沈大明;;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及其特点[J];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10 范忠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J];现代法学;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2 柳岳武;;南京国民政府看守所制度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3 肖刚,张慧;论刑事自诉案件范围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丁国峰;魏春明;;试论中国古代调处制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张卉芳;;论成文法在农村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6 刘希洋;;清代前期地方社会矛盾和社会治理——以徐士林《守皖谳词》为中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7 强舸;;血缘社会与专制国家:古代中国国家起源的一种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刘康磊;;无讼与厌讼之辩[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9 王烨;“程序先于权利”原则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借鉴价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方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情理初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赵丹;;我国检察机关职权范围与领导体制的演变[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秦玉娈;袁辉;唐芳;;和谐社会下如何树立国人的法律信仰[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黄健梅;周林彬;;法律与中国经济增长:广东经验[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张昊;;试论我国现行法律解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8 胡江天;;浅谈和谐社会的法治与儒学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继成;;法律论证的四个基本前提[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万平;;协调性论证研究[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泾;我国司法引入商业判断规则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晨超;论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曹宇;论交强险诉讼中保险人的抗辩[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6 蒋琳;董康与清末监狱改良[D];湘潭大学;2010年
7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巧黎;通过司法的社会控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吴黎黎;清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闻以军;遗失物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凤莲;论中华法系“重礼轻法”特征的形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蒋铁初;;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蒋铁初;;明清民事习惯的证据功能[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4 黄金荣;法的形式理性论——以法之确定性问题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5 侯文富,张立波,贾国发;简论中华法系的特色与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3期
6 徐唐棠;略论我国古代的刑讯制度[J];当代法学;2002年09期
7 李峥;;神探狄仁杰与毒树之果[J];大科技(百科探索);2007年05期
8 尹璐;赵宁;;一则案例引发的关于证据合法性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9 杨建军;事实的真实与非真实:法学的表达与司法的实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杨凯;;司法能力:关于法官裁判艺术的法理思辨[J];法律适用;2006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陈光中;[N];检察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铁初;中国近代证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春雷;清末民初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王浩;清末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华;宋代证据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2 徐哲;从“杨乃武案”透视晚清司法制度之弊病[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宝华;论法制文明推进过程中的冲突[J];潍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屈永华;究法制之源流 显文明之转承——《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述评[J];现代法学;2002年03期
3 焦利;对中国古代法制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反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伟光;嘉应;;略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和精神文明[J];政治与法律;1992年04期
5 刘蕴之;古代社会法制文明拾穗[J];华夏文化;1998年04期
6 张晋藩;;法制文明与和谐社会——唐初盛世一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张晋藩;;论中华法制文明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2009年05期
8 张贻湘;;浅析两宋的物证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9 ;言论广场[J];中国司法;2009年09期
10 赵杨;;司法与不信任——以神明裁判的消失为视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敏;;重温董老教诲 呼唤法制文明——纪念董必武同志诞辰115周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2 崔敏;;析“国家没有法制,就不成为一个国家”——兼忆中共中央[1979]64号文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3 孙国华;冯玉军;;论董必武的法治文明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4 杨荣馨;刘平;;董必武的法制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李瑜青;;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当代法治、社会公平的思想基础[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刘瀚;;弘扬法治文明 建设法治国家——学习董必武法制思想的几点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7 郭成伟;苗鸣宇;;略论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特色[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8 刘瀚;林道海;;董必武法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9 张国华;;试论董必武的法律科学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10 顾元;曾尔恕;;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坚(作者单位:省司法厅);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与防范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0年
2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立民;“三个至上”借鉴和升华了中国法制文明[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崔永东;中国传统证据制度的另一面[N];检察日报;2011年
4 曹伟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孟育建 毛立军;蹊跷的交通肇事案[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朱行军;民事案件收案特点分析[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王镭 吴爱萍;警察手枪互动战术射击(IPSC)特点分析[N];人民公安报;2002年
8 周信根;亲友违法我为何受株连[N];人民武警;2003年
9 记者 张彬;积极服务“三项重点工作”[N];人民公安报;2010年
10 蹇晓燕;增强法律意识 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法律思想基础[N];西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铁初;中国近代证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春燕;唐代的证据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永贤;论自由心证的保障与限制机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刘磊;基于主述位理论的英语法律文本和律师辩护词的语言特点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4 牛志强;唐代口供证据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5 陈鲲;论北魏法律的二元一体化[D];海南大学;2013年
6 张琮军;综论清末民初“法治理念”转化的历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张朝晖;论清代律、例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7年
8 袁瑜(王争);循吏法律实践的思想基础浅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许建刚;晚清死刑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王轶虹;中国近代刑事审判制度的演变[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008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0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