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德日共犯制度实践思维当中的“主体间”与“单方化”——我国共犯制度思维合理性的域外视角审视

发布时间:2018-06-21 22:43

  本文选题:共犯制度实践思维 + 主体间 ; 参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摘要】:在日本共犯制度实践思维当中,以"何为共犯之‘共同’"这一提问为代表的"主体间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和所谓共同意思主体说等共同犯罪本质观念一直被作为解释参与犯成立条件和解决和诸多疑难问题的当然前提。然而,"主体间思维"在运用过程中存在"学说贯彻不彻底"、"主体间思维超越"和"学说内部分歧"等三种理论现象,充分说明了其解释能力的有限性。相比之下,德国共犯实践中的"单方化思维"对于共犯问题的解释解决显然具有"主体间思维"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对比告诉我们:同样在我国共犯制度实践中被运用着的"主体间思维"并不具有当然的合理性。
[Abstract]:In the practical thinking of Japanese accomplice system,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common' of accomplices" i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and the resulting joint crime theory. The concept of the nature of joint crime, such as the theory of joint behavior and the theory of the so-called common meaning subject, has always been taken as the natural premise to explain the condition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icipating offenders and to solv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However, there are three theoretical phenomena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such as "incompl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y", "transcendence of thinking between subjects" and "internal divergence of theory", which fully explains the limitation of its interpretation ability. In contrast, the "unilateral thinking" in the practice of German accomplice obviously has the unparalleled advantag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olution of the complicity problem. This contrast tells us that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which is also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accompli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not of course reasonabl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05SFB5008)“共犯制度的根基与拓展”
【分类号】:D951.6;D931.3;D924.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川;张飞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等价性的判断标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仇艳艳;田野;;等价生命的尴尬境地——探讨等价生命换取行为在我国的法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韩轶;刘雯;;刑事政策与刑罚目的关系论——兼析“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强;;刑事犯罪纪录与政府信息公开初探[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黄书建;熊金平;;外国刑法中的排除违法性事由比较分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落志筠;;国内外核损害赔偿制度分析及我国的完善对策[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5 熊姝丹;;浅析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完善[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6 黎锦;;国家赔偿责任因果关系判断之多元化[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勇;;浅论转化型抢劫[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余俊;;西部开发中危害环境罪的适用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席晓鸣;论刑民交错现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谈在祥;医疗事故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胡e,

本文编号:2050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50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