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网络版权“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比较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pyright, which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copyright, refers to the exclusive rights enjoyed by the autho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with respect to a particular work. It is the author and other copyright holders' views on literature and art. The personal rights of a scientific work and the right to control the work and enjoy its interests. Network copyright, in the strict sense, does not have this legal term. Generally speaking, it refers to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copyright, which refers to the rights enjoyed by authors and other copyright holders over their works on the Internet. [1]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系;
【分类号】:D923.41;D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雷;;从FUNG案谈美国“种子”搜索网站的引诱侵权责任[J];中国版权;2010年02期
2 时飞;;网络过滤技术的正当性批判——对美国网络法学界一个理论论争的观察[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郎朗;败诉者新浪[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俞悦;P2P网络服务商如何规避法律雷区[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3 史艳菲;邮件被公开诉网站侵权败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陈洁;网络服务商的间接侵权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崔文宇;“泡泡”试水网络服务商标司法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6 杨洪浩 王建伟;固定资产折旧费不是偷税的避风港[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7 姜汉忠;免责条款不是故意侵权者的“避风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哈妮帕 编译整理;YouTube运用“避风港”原则胜诉维亚康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9 本报通讯员 郭敬波;网络不是诽谤者的避风港[N];工人日报;2009年
10 吴园妹 本报记者 曾祥素;“避风港”应该如何避风[N];中国质量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汪西菲;美国版权法中引诱侵权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黄亮;网络虚拟物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刘文波;博客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王勇;论美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5 邢璐;美国网络言论自由司法审查标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王耀承;美国刑事侦查中的电子邮件监控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祝琳;美国儿童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元君;中美避风港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粟文;虚拟货币的国家干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9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14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