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行为-过程”范式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发布时间:2018-10-23 17:58
【摘要】:既有的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研究几乎都是在"法律-制度"范式下展开的。从解释能力、社会效果特别是思想效果来看,这些研究无力促成有效的思想交流和理论对话,因此应采用"行为-过程"范式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行为-过程"范式出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包含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主政者提出来的要求政法队伍和各级党委在法治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在"行为-过程"范式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依法治国"是主政者所选择的治国方略;"执法为民"意味着政法队伍和各级党委应当为民众执掌法律;"公平正义"要求政法队伍和各级党委为民众提供其所认同的公平正义;"服务大局"要求政法队伍和各级党委把握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党的领导"在于强化政法队伍和各级党委的政治意识。
[Abstract]:Almost all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are carried out under the paradigm of "law-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planatory ability, social effect, especially ideological effect, these studies can not promote effective ideological exchange and theoretical dialogue, so we should adopt the paradigm of "Behavioral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Starting from the paradigm of "Behavioral process",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ncludes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enforcing the law for the people, being fair and just, serv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code of conduct that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ranks and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must strictly abide by in the process of ruling by law. In the behavior-process paradigm, "rul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is the strategy chosen by the rulers; "law enforcement for the people" means that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ranks and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should administer the law for the people; "fairness and justice" requires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ranks and all levels. Party committees provide fairness and justice recognized by the masses; "serv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requires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contingent and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to grasp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socialist cause; "Party leadership" l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contingent and the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0XJA820007)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J];法学家;2006年05期

2 童之伟;;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内容构成[J];法学;2011年01期

3 朱苏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J];中国检察官;2009年01期

4 周永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几个元理论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谭融;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综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范进学;;认真对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谢宗范;;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逻辑发展——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述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04期

8 李步云,张志铭;跨世纪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中国法学;1997年06期

9 谢鹏程;;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张平;;法的核心要素之辩——以法律实证主义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杨思斌;功利主义法学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李娟娟;宋功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登堂与入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吴兴国;;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之立法瑕疵及完善——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田佳灵;;民意对司法裁判过程的影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周航,高琳琳;略论司法独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程宗璋;当代东方人“厌诉”质疑[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查名祥;我国刑事侦查模式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孔志国;;法院的非行政化,一个宪法问题[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来的兴起和遭到的危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5 王洪坚;;上下级法院业务关系:从单向监督到双向制约——对二审裁判权运行的思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威;;在超越与限制之间——论夫妻共同债务的追加执行[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伟;;我国盐业垄断改革的法治基础理论分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蒋德海;;我国法制建设应严格区分制约和监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9 王策;邹立言;;论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新力;唐明良;葛宗萍;;通过技术性变革实现司法公正——行政诉讼异地交叉审判的启示[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吴卫军;法理与建构: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李昌林;论刑事裁判权的归属[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9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徐赫喃;刑事诉讼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贾静远;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于t;当事人程序违法责问失权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贺岚;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的分担[D];湘潭大学;2010年

7 郭正喜;《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运行实证考察[D];湘潭大学;2009年

8 梁晨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与运用[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归;论我国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委;法律秩序的生成[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家福,李步云,刘海年,刘瀚,梁慧星,肖贤富;论依法治国[J];法学研究;1996年02期

2 谢鹏程;略论柏拉图晚年法律观的转变[J];山东法学;1989年02期

3 ;《邓小平文选》中的“社”与“资”[J];理论广角;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嘉玮;张俊峰;;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当代法学;2008年S1期

2 侯飞;;浅谈在法学教育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J];才智;2009年29期

3 周维功;;论加强行政人员法治理念的有效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4 张文宽;;试论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J];当代法学;2008年S1期

5 郑琳;;浅论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3期

6 王美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科学发展观[J];知识经济;2010年03期

7 李公田;安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繁荣法学研究的思想动力[J];法学杂志;2006年05期

8 孙章季;;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为民”[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9 卢琰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10 王平;顾伟;;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J];社科纵横;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鹏宇;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D];湘潭大学;2006年

2 彭钊;论法律意识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梁宝宏;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90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290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