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strategic researc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cholars begin to examine the contemporary world legal ord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China, and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his research direction need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China's domestic practice, and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hav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 gr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for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to work together to construct a discussion platform. Form a common horizon. Therefore, th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it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egal Research Center held a symposium on "the order of Law and the Road of China" in 2012. From UCLA, Zayed University of UAE,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Nankai Universit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andong University, Tongji University, Xi'an Traffic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0.0;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建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道路”的哲学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于长洪;;中国道路 世界瞩目[J];企业文化;2007年12期
3 左宪民;;论中国道路的辩证特性[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3期
4 张胜军;;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J];人民论坛;2011年02期
5 王朝文;;“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J];中华魂;2010年04期
6 张琳;;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模式”争议的几个问题[J];学理论;2010年30期
7 黄平;;黄平:中国道路:过去、现在和将来[J];社会观察;2011年05期
8 刘智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实践价值[J];新视野;2008年02期
9 陶文昭;;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分析[J];学习论坛;2009年12期
10 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明轩;;研讨会成功和一点希望——在“孙中山与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发言[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2 ;后记[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出席者名单[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4 赵景炎;;在2001年陕西省“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学术研讨会结束时的讲话[A];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何鲁丽;;在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淑梅常务副会长在“炎黄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上的开幕词[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7 陈亚联;;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道路”走向成功的历史基础[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8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9 李赣骝;;研究和宣传孙中山是民革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10 周铁农;;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在“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剑;上海合作组织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4年
2 记者 李海秀;两岸四地共商大学中学协作[N];光明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斌华;第九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0年
4 记者 江迪;程天权:应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耿葆;构筑面向未来的中美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何平;两岸携手 化剑为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7 记者 陈斌华;第九届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闭幕[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本报记者 张何平;碧海蓝天话两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本报记者 董惠池 邓曦明 陈幼朋;共同的心愿[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慎明 中宣部理论局 何成 宋维强;“中国道路”的六个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2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阿明;布什主义——关于美国新帝国战略的一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韩志立;秩序、规则、知识:批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大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6 曾品元;中国周边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7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孔德宏;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鹏;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维护初探[D];吉林大学;2008年
2 彭金星;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向娜;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琦;国际秩序、地区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D];山东大学;2005年
5 廉欢;当代国际恐怖主义问题解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琳;美国霸权与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7 齐尚晓;新中国对当代国际秩序的态度与行为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中新;冷战后国际人道主义干预问题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9 向前;中国和谐外交理念视角下的亚太地区国际秩序转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向青松;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战争伦理维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27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27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