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德国刑事诉讼中直接言词原则的理论范畴

发布时间:2018-12-18 01:24
【摘要】:刑事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在德国完成信条学上的理论构建,有确定的理论范畴。直接审理原则的理论范畴包含着形式的直接审理原则和实质的直接审理原则。被告人、证人是否出庭不是直接言词原则所要求的本质内容,真正决定是否以直接言词的方式审判的是诉讼主体能否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进行实时地追问和补充发言,能否在人证之上完全地、尽最大可能地、充分地展开生活细节。同时,直接言词原则也是对尽可能接近案件事实的最佳证明的要求。实质的直接原则的"实质"指的是规范方法是内在的、实质性的,其对应的是外在的、形式的、以"能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坐标内的行为"为规范方法的形式性规范。实质的直接审理原则在诉讼活动中的实践,并不是通过法官对证据禁止的心证进行,而是通过一般心证进行的。直接言词原则保证了基于法官个人而非所谓"基于法院"的司法独立,保障了法官作为实际的、不可替代的审判者的诉讼主体地位,避免了像欧洲几百年前的纠问式诉讼那样,庭外之人以间接和书面的方式成为实际的裁判者。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direct words in criminal procedure has a definite theoretical scope. The theoretical category of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trial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trial in form and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trial in essence. The defendant, whether or not the witness appears in court is not the essential content required by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speech. What really decides whether or not to try in the way of direct speech is whether the main body of the proceedings can be questioned and supplemented in real time in "vivid and vivid language". Whether or not on top of the full, as far as possibl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life detail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speech is also the best proof of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facts of the case. The "essence" of the direct principle of substance means that the normative method is internal and substantial, corresponding to the external and formal, and that the formal norm of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behavior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ace coordinate" is the formal norm of the normative method. The practice of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direct trial in litigation is not carried out by the evidence prohibited by the judge, but by the general evidence.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speech guarantee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judge rather than the so-called "court based", guarantees the judge's status as a practical, irreplaceable judge, and avoids the kind of inquisitorial litigation that took place in Europe hundreds of years ago. A person out of court becomes an actual judge indirectly and in writing.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借贷中的经济犯罪防控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BFX0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51.6;DD9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霞;论法律事实[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2 马振斌;证据开示制度借鉴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S1期

3 楼园媛;;“世纪审判”中证据规则的体现[J];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07年09期

4 彭贵;;民间借贷中巨额现金交付的证据规则[J];人民司法;2010年16期

5 智慧;试议美国刑事证据规则对我国的借鉴及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徐继敏;;美国行政程序证据规则分析[J];现代法学;2008年01期

7 郭华;;美国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研究——以美国判例与立法的互动为中心[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8 易延友;;证据规则的法典化——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制定及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J];政法论坛;2008年06期

9 何家弘;;论推定规则的适用[J];人民司法;2008年15期

10 陆红;孙宁;;美国汽车判例中的专家意见证据[J];科技与法律;201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新桥;车祸后伤者无法锁定肇事车辆[N];法制日报;2008年

2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 王海光 石青志;撕毁的欠条能否作为证据使用[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史晓芳;正确适用证据规则 营造公正市场环境[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4 上海海事法院倪涌;船舶碰撞案件应注意特有证据规则[N];中国贸易报;2005年

5 孙江;正确适用证据规则营造公正市场环境[N];中国企业报;2003年

6 李国民 卢志坚;借条官司:动摇不了现行证据规则[N];检察日报;2003年

7 何帆 编译;美国全面修正《联邦证据规则》[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罗昌平;丰源酒店案误用证据规则[N];中国商报;2003年

9 倪涌;船舶碰撞案的证据规则[N];中国水运报;2005年

10 陈玉萍邋欧云略;丢失的托运货物价值成谜团[N];法治快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蒋铁初;中国近代证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杨波;法律事实建构论[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倪红;美国证据关联性规则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王亚琼;试论唐代的证据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朦丹;论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规则的演变[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曼;美国家庭暴力司法救济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竺娉;美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潘梁;“五听之讼”的借鉴及当代运用[D];苏州大学;2011年

7 吕易泽;中美鉴定制度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5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85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5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