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法律评价的机制、逻辑和矛盾

发布时间:2019-01-04 18:48
【摘要】:从评价论范畴对法律评价进行理论研究,能够揭示法律评价的特殊内涵及机制。广义的法律评价是对法律规范及司法活动进行评价,不同于司法机关即法院和检察院适用法律的评价活动即狭义的法律评价。法律评价作为国家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方式,体现在法律评价的程序中。以司法活动中的刑事诉讼程序为例,可以揭示法律评价的机制。法律逻辑不同于法治逻辑。前者是法律评价的内在逻辑和逻辑起点,是在法律评价中把要解决的人的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的"内在的原因"。司法机关中的个人的"公"与"私"之间的矛盾以及司法机关在法律评价的决策上的"公"与"私"之间的矛盾是法律评价中矛盾现象的集中表现。在法律评价中,"权力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经常交织在一起,成为司法腐败行为的典型表现,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法律评价中司法腐败的一些新特点。
[Abstract]:A theoretical study of legal evaluation from the category of evaluation theory can reveal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legal evaluation. Legal evaluation in a broad sense is an evaluation of legal norms and judicial activitie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judicial organs, that is, courts and procuratorates, that is, the evaluation of law in a narrow sense. Legal evaluation, as an organic way of national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procedure of legal evaluation. Taking the criminal procedure in judicial activities as an example, the mechanism of legal evaluation can be revealed. The legal logic is different from the rule of law logic. The former i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legal evaluation, and is the "internal reason" to convert the human problem to the legal problem in the legal evalu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of individuals in judicial organ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judicial evaluation are the concentrated manifestations of contradictions in legal evaluation. In the legal evaluation, "fetishism of power" and "fetishism of money" are often intertwined together, which is a typical manifestation of judicial corruption and reflects some new features of judicial corruption in the legal evalu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新汉;论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悖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瑜青,杨超;转型期法人腐败行为及其特点论析[J];学术界;2004年01期

3 陈新汉;;论社会的自我批判——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引出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郭树杰;;马克思早年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从《手稿》到《神圣家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张盛彬;评逻辑研究中的极左干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张晓芒;;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曹桂红;;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博弈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俞吾金;;论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薪;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D];湘潭大学;2010年

9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伯揾;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兼评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郭学德;“法人腐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理论前沿;2000年11期

3 李亚宁,,王仲士;关于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的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4 俞吾金;;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历史主义批判[J];探索与争鸣;2007年01期

5 汪传发;;资本:人性与物性的双向追问——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J];哲学动态;2006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浅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晶;;论法律与道德[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毕静;;法制宣传教育应以宪政意识为核心[J];法制与社会;2010年23期

3 李晓芳;;论市场经济下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4 刘佩韦;;论法律的审美评价[J];河北法学;2009年06期

5 关明凯;论法律对人的作用——人的动机、法律运行与法律评价[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洪涛;;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法社会学思考——以我国刑法和民法规范为主[J];东南学术;2007年01期

7 莫纪宏;法律评价的过程及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6期

8 卢建平;科学研究自由的法律评价──兼议“法律应否对科学研究设置禁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王林;李凡;;权利冲突逻辑结构的理论思辩——以权利冲突界定的“靶式结构”为视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杨秀朝;;略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结构——以法学专业为例[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林来梵;林伟;;在法律思维中超越三段论[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承光;;新编《法律逻辑学》撰写大纲[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魏治勋;;论法律解释的合法性逻辑结构[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郭哲;;论《法律逻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个案分析为突破口[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缪四平;;法律推理与法律论证[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炯;;立法语言的规范与创新[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虹;;律师辩护中的逻辑问题[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如何诠释公正[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法律不经公布就没有效力[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滕彪;没有真相就没有正义[N];南方周末;2007年

4 杜永浩;本案应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王新宇;公民个体法律意识的形成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仇正洋;骗用手机后逃离的行为构成盗窃罪[N];江苏法制报;2005年

7 陈林林;疑案中的解释应能服众[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宋世明邋王建文;论立法语言叙事四大特征[N];江苏法制报;2007年

9 ;法律向前看,不向后看[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论法官释明权在民诉中的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国平;法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佩韦;论法律评价[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程满华;“山寨”现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马丽娅;英汉法律语篇的权力体现[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王慧;利益冲突的法律考量[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林激光;康德私法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周玲;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论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彭钊;论法律意识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陈军;对我国安乐死立法的思考[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舸;事实推理构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蒋薇;清末北京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00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00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