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论德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矿业大学》 2014年
论德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吴迪
【摘要】:能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德都是能源消费的大国,都面临着维护能源供应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自身清洁和可循环再生的特点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对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德两国都致力于不断发展和完善本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利用法律手段保障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健康稳定发展。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起步较早,其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的总量目标、科学严谨的法律规范和明晰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使其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法。本文旨在研究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对比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历史发展明确其立法理念、立法目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分析评价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先进的立法经验。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起步较晚,仍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发展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多数法条过于原则化,缺乏实际操作性、法律责任不明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模糊不清等。所以可参照德国先进的立法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和借鉴德国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法,同时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情基础,提出完善和构建我国相对较为完整的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有益的建议,加快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瓶颈制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51.6;DD91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君;;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其借鉴意义[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2 李瑞庆;赵筠筠;王艳;王磊;;英国和德国可再生能源制度比较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年01期
3 杜群;廖建凯;;德国与英国可再生能源法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11年06期
4 杜群;陈海嵩;;德国能源立法和法律制度借鉴[J];国际观察;2009年04期
5 李艳芳;岳小花;;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陈海嵩;;日本新能源开发政策及立法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胡龙江;立法目的及其演变[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2期
8 胡玉鸿;;法律主体概念及其特性[J];法学研究;2008年03期
9 陈海嵩;;德国能源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慎先进;王海琴;;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及其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3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论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应然构建与完善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虹;谢明华;杜小敏;;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有效性研究——基于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3期
3 李瑞庆;赵筠筠;王艳;王磊;;英国和德国可再生能源制度比较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年01期
4 李霞;史瑞琼;;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法律制度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5 杜群;廖建凯;;德国与英国可再生能源法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11年06期
6 杜群;陈海嵩;;德国能源立法和法律制度借鉴[J];国际观察;2009年04期
7 邓海峰;郑明珠;;能源法的立法模式与制度选择[J];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年10期
8 史际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经济法考量[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李艳芳;岳小花;;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何川;;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政策效率评估[J];能源技术经济;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洪磊;贾峰;吴克;;德国可再生能源现状及其配套法规建设[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玉婷;马研;;中外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与立法研究[A];2012年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山西分册)[C];2012年
3 熊敏瑞;;论能源开发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结构——以三峡水电能源开发为视角[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萍萍;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慧芳;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徐文文;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机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赵玲;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干发酵特性及沼渣基质利用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黄珺仪;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规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贾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谷志红;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10 赵爽;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绪兰;潍坊滨海开发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石昆;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逆变器的研究与开发[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肖晓芬;论能源法律体系中市场化规则[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婷婷;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与我国能源法律制度改革[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张树春;天津制造型企业的低碳化运营模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卢旭东;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王昊楠;欧盟可再生能源立法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宋姣;论国际气候合作中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9 付家伟;农村合作金融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孔维慧;论法律主体[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君;;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其借鉴意义[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2 李艳芳;岳小花;;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3 陈海嵩;;日本能源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卢求;;德国2006建筑节能规范及能源证书体系[J];建筑学报;2006年11期
5 单宝;;日本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及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2期
6 汪仁可;刘海渤;;论目的解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李俊峰;时璟丽;;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综述与进一步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J];可再生能源;2006年01期
8 洪峡;;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年02期
9 李艳芳;刘向宁;;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的协调[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10 杜放;于海峰;张智华;;德国的生态税改革及其借鉴[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懿;中德可再生能源法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远;;“看得见的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分析[J];现代法学;2007年06期
2 章放;;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初探[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0年10期
3 刘慧;;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合作机制[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09期
4 王静;;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的完善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23期
5 吕霞;;以可再生能源义务法令为核心的英国可再生能源法[J];中州学刊;2012年05期
6 蔡守秋;;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的现状与发展[J];中州学刊;2012年05期
7 赵永新;;可再生能源,仅有法律远远不够[J];绿色视野;2006年03期
8 李京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J];群言;2001年10期
9 ;我国将出台《可再生能源促进法》[J];贵州水力发电;2003年04期
10 宋芳;;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J];中国法律;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工作的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2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3 方炎;;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李燕;汪贤强;;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韩立红;;河北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李沛;何文晶;杨慧;;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侠;徐壮;苏道年;鲁玲;张则振;;山东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8 ;关于2011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申报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1]38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9 ;十堰市住建委关于印发《十堰市“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发展规划》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10 ;宜昌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华;[N];中国煤炭报;2004年
2 钟欣;[N];中国贸易报;2005年
3 林琳;[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丁 莹;[N];中国质量报;2005年
5 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冯之竣;[N];光明日报;2005年
6 毛 磊;[N];经济参考报;2002年
7 王一娟 李敏;[N];经济参考报;2004年
8 刘向 郑汉根;[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于杉;[N];经济参考报;2004年
10 记者:杨骏;[N];经济参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7 黄珺仪;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规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俞萍萍;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谷志红;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10 刘尚余;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轶尧;建筑领域应用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宇骏;英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史运杰;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及国际经验借鉴[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凤远;丹麦的风能开发经验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顾杰锋;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6 李卯琼;山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7 宫春博;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海波;城市可再生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王忠君;长春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婷;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德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