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平权行动的新动向
本文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平权行动的新动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颁布的11246号行政命令标志着平权行动的正式出台。美国的平权行动涉及就业、教育、晋升和政府贷款以及政府项目承包等多个方面。具体到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是指美国公立大学在录取新生和分配奖学金时,在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优先录取非洲裔、西班牙裔和印第安土著裔等少数族裔学生。文章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平权行动的四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尤其是2013年费希尔诉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案和2014年苏特诉平权行动保护协会案,全面分析平权行动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动向:由受到联邦政府的有条件支持到立法可以禁止。这一新动向背后也蕴含着法理价值的变化:从强调对少数族裔集体平等权的保护转向侧重保护每个公民个人的平等权。本文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美国平权行动的起源与法理基础。主要包括美国平权行动的起源、内涵。笔者援引其后出现的罗尔斯的正义论为平权行动提供法理支撑;法律基础是《1964年民权法案》规定的禁止种族歧视和美国宪法第一、第十四修正案中有关学术自由和法律平等保护原则。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着重点。通过对高等教育领域平权行动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平权行动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动向——由联邦政府的有条件支持到立法可以禁止。1978年巴克诉加州大学校董会案、2003年密歇根大学格鲁特诉柏林杰案和格拉茨诉柏林杰案、2013年费希尔诉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案以及2014年苏特诉平权行动保护协会案,这四个案例围绕平权行动违反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原则展开。从2014年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苏特案中立法可以禁止平权行动来看,平权行动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价值取向已经由对少数族裔集体平等权的保护转而向保护全体公民个人的平等权。本文的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阐述高等教育领域平权行动受到的评价。支持者的观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平权行动有利于实现少数族裔的受教育平等权;弥补历史上由于歧视造成的不平等,实现补偿正义;促进美国校园文化发展,繁荣美国多元文化。反对平权行动的观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平权行动构成逆向歧视、有悖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和萌生耻辱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前述的基础上,总结平权行动已经从对少数族裔集体平等权的保护向公民个人的平等权保护这一新动向转变。联邦最高法院对平权行动的态度由当初的有条件支持到现今的立法可以禁止,在可预见的未来,平权行动将会继续存在,但是其实施将会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在美国司法和民意已对平权行动的态度发生转向,以美为镜,引发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关高考加分教育政策的思考。
【关键词】:平权行动 法律平等保护条款 逆向歧视 多元化 严格审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71.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1
- 一、美国平权行动的起源、法理根基和法律根据11-17
- (一) 美国平权行动的起源11-13
- 1. 美国社会的种族构成11
- 2. 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11-12
- 3. 美国社会的民权运动与平权行动12-13
- (二) 美国平权行动的法理根基和法律根据13-17
- 1. 美国平权行动的内涵13-14
- 2. 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14-15
- 3.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款:法律的平等保护15-16
- 4. 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种族歧视16-17
- 二、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平权行动的裁判理念之变迁17-37
- (一) 197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校董会诉巴克”案18-24
- 1. 录取预留名额是否符合宪法?18-19
- 2. 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及论据:多元化的教育利益19-22
- 3. 巴克案之思考:有条件支持22-24
- (二) 2003年“格鲁特诉柏林杰”案和“格拉茨诉柏林杰”案24-27
- 1. 种族归类是否符合“重大迫切的国家利益”?24-25
- 2. 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及论据:(手段与目的之间)严格适合25-26
- 3. 柏林杰案之结论:严格限制26-27
- (三) 2013年“费希尔诉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案27-32
- 1. 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替代平权行动?27-28
- 2. 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及论据:存在种族归类的替代方案28-31
- 3. 费希尔案之分析:替代方案31-32
- (四) 2014年“苏特诉平权行动保护协会”案32-37
- 1. 立法是否可以禁止平权行动?33
- 2. 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及论据:“2号提案”无歧视意图33-36
- 3. 苏特案之总结:立法可以禁止36-37
- 三、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平权行动之争议37-42
- (一) 平权行动的支持理由37-40
- 1. 实现集体受教育平等权37-38
- 2. 补偿正义38-39
- 3. 繁荣多元文化39-40
- (二) 反对者对平权行动的批评40-42
- 1. 有悖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40-41
- 2. 构成逆向歧视41
- 3. 萌生耻辱论41-42
- 四、美国平权行动的新动向42-45
- (一) 政策新动向:司法与民意的转向42-44
- (二) 价值新动向:保护公民个人的平等权44-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会;;浅析战后英国少数族裔女性职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李其荣;华人新移民与后工业美国社会——兼论“模范少数族裔理论”[J];世界民族;2001年03期
3 萧婉玲;陈锐才;;香港少数族裔中学生升学及就业的感知障碍调查[J];青年探索;2014年03期
4 古俊伟;;加拿大少数族裔媒体再现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前驱;;血写与墨写的谎言事实——美国歧视少数族裔见闻[J];外向经济;1996年05期
6 李勇华;甘宁;;外宣突破口:靠近“平常人视野之后的巨人”[J];对外大传播;2005年09期
7 黄际英;“模范少数族裔”理论:神话与现实[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6期
8 陈佳荣;再从香港的“少数族裔”说起[J];中国民族;1996年11期
9 杨芳;;论美国少数族裔人权的平等保护[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刘卓;杨大伟;;解读“模范少数族裔”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新生;美最大少数族裔为西班牙裔[N];科技日报;2007年
2 李珍玉;少数族裔企业渐成美国经济新引擎[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记者 蒋国鹏 冉维;美承认歧视少数族裔[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姬虹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少数族裔人口“正改变着这个国家的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于海洋;少数族裔感受与民族对话的聚焦[N];中国民族报;2013年
6 本报专稿 艾栎楠;美政治进入少数族裔盛开期[N];世界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傅小平;少数族裔写作:是困境,还是优势?[N];文学报;2012年
8 杨绿 编译;美国健康问题研究中少数族裔代表性不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顾仲和;美国少数族裔大学生增加迅猛[N];中国人口报;2000年
10 ;加拿大少数族裔移民集居显隐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永洪;发出自己的声音[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星璇;《第五和平书》中的中国元素和少数族裔身份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胡玉婷;创伤与超越:创伤视阈下的《圆屋》文本内涵解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丽娜;流动中的融合[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黄艳;论《梦娜在应许之地》少数族裔对“应许之地”的追寻[D];湘潭大学;2015年
5 赵娜;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平权行动的新动向[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6 王可可;变相的种族与文化歧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波;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少数族裔的经济调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曲;“模范少数族裔”形象对亚裔及其他少数族裔的负面影响[D];外交学院;2010年
9 刘晓晨;影响加拿大有色少数族裔在议会中未充分代表的因素[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梁爽;“模范少数族裔”形象对亚裔美国人的负面影响[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平权行动的新动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