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中国古代藏匿罪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2 00:17
【摘要】: 藏匿罪是我国最古老的罪名之一,它是伴随着犯罪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窝藏犯罪人以达到使其逃避司法侦查、审判为目的的犯罪行为。由于窝藏者的窝藏行为使司法机关追捕犯罪人的司法活动增加了难度和障碍,侵害了国家的正常司法秩序,因而在中国古代历代律令中规定藏匿罪或者针对窝藏犯罪行为制定特别刑事立法,通过严刑峻罚打击窝藏者,以便及时的追捕犯罪人,迅速的打击犯罪,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 根据笔者能够发现的现有史料,藏匿罪早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此后,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与变迁,中间其曾几易其名,“匿奸罪”、“首匿罪”、“舍匿罪”、“知情藏匿罪”等等,都是藏匿罪的名称,但词异而义同。 中国古代藏匿罪经历了大致四个历史发展阶段,隋唐前是藏匿罪的产生阶段,藏匿罪自西周开始出现以后,秦律中有“匿奸罪”,规定“匿奸者与降敌同罪”汉代则将“首匿罪”首次入于律,且汉武帝时既“重首匿之科”,作“沈命法”,罪名的改变和法条的成熟都说明藏匿罪在汉代已经形成。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唐,明确规定“知情藏匿罪人”条,法条的进一步完善和科罚的适中合理标志着藏匿罪至唐已达完备。而宋代“窝藏重法”、“重法地法”等特别刑事立法重法治窝特征的出现则使得中国古代藏匿罪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此后,明清各代基本因袭前代藏匿罪的规定,因时损益作了些许变化,以便适应当时打击窝藏犯罪的统治需要。 中国古代统治者极其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藏匿犯罪人的窝藏者,在二千多年的阶级斗争和司法镇压中,除了注重运用律这种稳定的法律形式打击窝藏犯外,春秋战国时代的《仆区之法》、汉代的“首匿之科”、宋代的《窝藏重法》等都体现了藏匿罪立法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这种变化并非是盲目和偶然的,这种变化与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统治阶级司法镇压经验的积累都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同时,“亲亲相隐”这一重要的古代司法原则也与藏匿罪的产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定罪与量刑方面对藏匿罪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藏匿罪的历史发展变化进行纵向的考察并加以规律总结,从一个看似小小的罪名的变迁与演变中发现一些有益的启示。 论文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言部分,主要对古代藏匿罪的基本涵义、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简单交待;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该部分中对从西周到清末的藏匿罪,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分阶段进行了整体的历史考察研究。其中对藏匿罪与“亲亲相隐”原则的对比考察是一个亮点。第四章则是延续前面部分所作的研究,对我国古代藏匿罪的特点作出总结,并从定罪与量刑两个方面得出一些对我们现今有益的启示。最后是论文的结语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9;D92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韩秀桃;民国时期兼理司法制度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杨绍滨;北洋政府平政院述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5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6 罗龙鑫;雷建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禁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徐钝;汪逢春;;关于推行公益诉讼制度的多视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蒋铁初;;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郑颖慧,谢志强;略论宋代法官审判活动之法律责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3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践;;“太和即道”——张载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景泽;;关于穆昆与满洲“前四旗”问题——兼析八固山的建立[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颜军;孙中山民权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远;雍正用人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琴丽;五代司法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6 张周易;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化意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小东;“突进”与“退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爱吾;从拮抗到互动:转型期人际关系论[D];湘潭大学;2001年

9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10 曹丽华;从死刑的历史沿革论中国死刑的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81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81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