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匿罪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9;D92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韩秀桃;民国时期兼理司法制度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杨绍滨;北洋政府平政院述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5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6 罗龙鑫;雷建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禁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徐钝;汪逢春;;关于推行公益诉讼制度的多视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蒋铁初;;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郑颖慧,谢志强;略论宋代法官审判活动之法律责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3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践;;“太和即道”——张载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景泽;;关于穆昆与满洲“前四旗”问题——兼析八固山的建立[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颜军;孙中山民权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远;雍正用人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琴丽;五代司法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6 张周易;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化意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小东;“突进”与“退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爱吾;从拮抗到互动:转型期人际关系论[D];湘潭大学;2001年
9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10 曹丽华;从死刑的历史沿革论中国死刑的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81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8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