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6:12
本文关键词: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1912-1927年民国教育立法虽然经历了政府的迭换以及动荡的军阀割据战争,但其仍按教育立法的发展规律随着历史的进步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民国的建立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教育立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直接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教育法制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民国前期教育立法,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立法的发展阶段,民国政府及教育部共颁布了约340件重要的教育法规。整个教育立法内容,从横向上看,形成了以教育宗旨立法为指引,以教育行政立法为保证,以学校教育立法为核心,以社会教育立法、留学教育立法及私立学校立法等为重要补充的近代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从纵向上看,反映了民国前期教育立法动态有序的发展进程,在批判的前提下有所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体现了整个立法进程的阶段性、关联性和完整性。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促进了传统教育体制向近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型,保障了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确立,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初步建设。 在教育立法制度上,民国前期教育立法形成了和谐发展、效仿欧美的立法原则,政府主导、多方推动的立法主体,中央为主、多级并存的立法权限和科学民主、有序可循的立法程序等基本特色。保证了教育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合理性与适时性的统一,实现了民国教育立法在近代民主化道路上的实质性跨越。 本研究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论。对教育立法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方法与价值。 第二部分,民国前期教育立法历史探因。着重历史分析,梳理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的时代背景,即民国建立与新文化运动兴起,并阐释民国前期教育法制思想的形成。 第三部分,民国前期教育立法主要内容考察。着重内容分析,主要集中体现在教育宗旨立法、教育行政立法、学校教育立法、社会教育立法、留学教育立法等五个方面。 第四部分,民国前期教育立法基本特色分析。着重理论分析,史论结合,以立法理论为基础,从教育立法制度基本要素的角度探究教育立法原则、立法主体、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上的基本特色。 第五部分,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的历史启示。着重现实分析,总结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并结合当代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完善的现代教育法律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民国前期 教育立法 基本特色 历史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9;D922.1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引论9-13
- (一) 教育立法概念界说9-11
- (二) 研究范围与对象11-12
- (三) 研究方法与价值12-13
- 一、民国前期教育立法历史探因13-17
- (一) 民国前期教育立法时代背景13-16
- (二) 民国前期教育法制思想16-17
- 二、民国前期教育立法主要内容考察17-31
- (一) 教育宗旨立法改弦更张17-19
- (二) 教育行政立法除旧布新19-23
- (三) 学校教育立法基本定型23-27
- (四) 社会教育立法初现端倪27-28
- (五) 留学教育立法具体完整28-31
- 三、民国前期教育立法基本特色分析31-37
- (一) 立法原则—和谐发展效仿欧美31-32
- (二) 立法主体—政府主导多方推动32-34
- (三) 立法权限—中央为主多级并存34-35
- (四) 立法程序—民主科学有序可循35-37
- 四、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的历史启示37-43
- (一) 教育立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制度保障37-38
- (二) 构建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38-39
- (三) 稳定合理的教育立法制度是完善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依据39-41
- (四) 加强地方教育立法是完善教育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41-42
- (五) 教育立法与教育执法并重是推进教育发展关键所在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后记4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国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黎田;新桂系时期广西中学教育立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百顺;河南省中学教育研究1927-1937年[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