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离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和离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和离制度为《唐律疏议》卷14《户婚律》第190条“义绝离之”后款的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疏】议曰: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唐代以前,离婚制度只有“七出”的规定,不见和离,因此,和离是唐代婚姻法的一个创新。和离制度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一种新的离婚形式,而且使妇女作为妻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婚姻关系的解除上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本文通过分析唐代和离制度的思想根源,探讨和离制度在唐代的实施情况,并以唐代文献记载的案例和敦煌出土的七件放妻书为基础,分析和离的程序,研究和离制度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唐代社会的影响,以期对当今婚姻法的制定实施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所启示。全文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分析隋代以前的和离制度以及唐代和离制度的思想根源。隋代以前,和离有“习惯”而无“成法”,各个时期称呼不一。直至唐代,和离制度正式列入唐律律文才算完成其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型。封建时代,礼制束缚下的和离制度,不仅包含着《周易》的“非讼”思想,而且深受儒家婚姻观的影响,直接反映在唐律律文之中。 第二部分主要以唐代文献记载的案例和敦煌出土的七件放妻书为基础研究唐代和离制度,分析和离案例与律文的差异以及差异存在的原因。通过细致分析每一篇唐代和离文书——放妻书的文字、结构等,研究放妻书的作用,探讨和离的程序以及和离制度之下唐代社会的离婚状况。 第三部分着重研究和离制度形成的原因,评议唐代和离制度的影响和地位。法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和离制度在唐代最终形成并列入律文,与唐代立法思想、宗教思想、妇女地位、家族关系、民族融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影响了五代以后的婚姻制度,而且影响了同时期日本《大宝律令》、朝鲜《高丽律》等法律的制定。因此,无论从法学还是历史学的角度来说,和离制度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关键词】:唐代 和离制度 敦煌文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选题缘由9-11
- 1.2 研究现状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研究意义12-13
- 第2章 隋代以前的和离制度13-16
- 2.1 秦汉时期的离婚制度13-14
- 2.2 隋代以前对和离的称呼14-16
- 第3章 唐代和离制度16-39
- 3.1 唐代离婚制度16-19
- 3.2 唐代和离制度19-22
- 3.2.1 “和离”思想的源头19-22
- 3.2.1.1 周易中的非讼思想19
- 3.2.1.2 儒家对于婚姻的根本观念19-20
- 3.2.1.3 儒家思想深入唐律律文20-22
- 3.3 和离案例与律文的差异及其原因22-23
- 3.4 唐代和离文书——放妻书23-36
- 3.4.1 放妻书23-33
- 3.4.2 放妻书的结构33-34
- 3.4.3 从放妻书看唐代和离程序34-36
- 3.5 和离制度之下的唐代离婚状况36-39
- 第4章 唐代和离制度形成的原因39-47
- 4.1 唐代立法思想39-41
- 4.2 唐代宗教思想41-42
- 4.3 唐代妇女地位42-44
- 4.4 唐代家族关系44-45
- 4.5 唐代民族融合45-47
- 第5章 唐代和离制度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47-51
- 5.1 和离制度对唐代以后婚姻制度的影响47-49
- 5.2 和离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49-51
- 结语51-53
- 附录一 参考文献目录53-56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亚萍;;安定区博物馆馆藏唐代敦煌写经简述[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2 王睿;;“阿揽”与“浮(口知)”:吐鲁番粟特胡名中的佛教因子[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林;;敦煌:晚唐五代中外文化交融与碰撞[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2 阿风;;卖身“婚书”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3 吴枫;郑显文;;唐代庶民阶层的文化素质初探[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4 杨彦彬;;试析元末至北元初期甘肃地区的分省设置——以三件黑城出土文书为中心[A];西夏学(第四辑)[C];2009年
5 唐刚卯;;“军资库”考释[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一期[C];1999年
6 赵文润;;唐代和籴制度的性质及作用[A];唐史论丛(第五辑)[C];1990年
7 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8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刘永明;;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10 杨森;杨诚;;敦煌文献所见于阗玉石之东输[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敦煌文书中的端午节习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韩春平;从驼马队到网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张中秋;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4 韩 青;新浦法院法律文书加“注释”[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付言波;平阴法院法律文书可公开查阅[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韩兵 温学东;大庆:用法律文书规范试点工作[N];检察日报;2004年
7 王海萍;英国法律文化[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老年人常用法律文书[N];中国老年报;2003年
9 杨宝玉;敦煌学:历百年而成国际显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无剑;法的比较:自知者明的前提[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萍;理想、女性、习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大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明成满;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魏郭辉;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李强;敦煌写本《|o金》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刘小明;唐宋判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成富磊;礼之退隐[D];复旦大学;2012年
9 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陈双印;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校释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景雯;唐代和离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李玮;清代“发冢”罪[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雄涛;清代“教唆词讼”律文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宗俊;唐前期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黄金东;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孙景;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校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张永萍;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欢;唐五代宋初敦煌农业民俗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闫杰;《盟水斋存牍》所载人命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亚;清“把持行市”律例考论[D];南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唐代和离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