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7:13

  本文关键词: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科技的发达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在科技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的功劳不可埋没。高职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法制化是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美国职业教育的法案,像一根指挥棒,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美国高职的发展深深受益于其高职方面的法制的规范与完善。 美国高职法制建设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法案内容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对高职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摩雷尔法案》作为美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高职法案,开始了联邦政府资助职业教育的历史;《史密斯——体士法案》标志着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退伍军人就业法》开始了高职的大众化步伐;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法》及其系列修正案的颁布实施使高职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保证;70年代《生计教育法》及“生计教育运动”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在终身教育的理论之上;80、90年代《伯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及其修正案等一系列高职法案适应了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强调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启了全民职业教育之门,并加强了联邦对职业教育的法制管理力度。 本论文分六部分。引言作为第一部分对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重难点等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对高职和法制化的概念分析和理论探讨。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高职法制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美国高职法制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分析和归纳了美国高职法制化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第五、六部分则通过归纳美国高职法制化对中国的启示,,针对中国高职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自己对目前和未来中国高职法制建设的思考,并提出对中国高职法制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本文力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及系统研究方法,归纳整理出美国高职法制发展历程的线索和阶段,剖析美国高职法制建设的特点,总结其经验,努力做到史论结合。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及比较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法制 教育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71.2
【目录】:
  • ●独创性声明2-4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一、 引言7-12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12-21
  • (一) 职业教育与高职12-18
  • (二) 高职立法与法制化18-19
  • (三) 高职发展与法制化的关系19-21
  • 三、 美国高职发展历程与其法制化发展轨迹21-40
  • (一) 美国职业教育法制的萌芽21-22
  • (二) 美国高职法制建设的起步阶段22-26
  • (三) 美国高职法制建设的发展阶段26-29
  • (四) 美国高职法制建设的兴盛时期29-32
  • (五) 美国高职法制建设的最近发展32-40
  • 四、 对美国高职法制化发展的反思与展望40-46
  • (一) 美国高职法制化发展基本经验40-41
  • (二) 美国高职法制化发展主要特点41-44
  • (三) 美国高职法制建设的未来走向44-46
  • 五、 对中国高职法制建设的启示与思考46-52
  • (一) 美国高职法制化的启示与借鉴46-49
  • (二) 对加强中国高职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49-52
  • 六、 结语52-53
  • ●附录53-55
  • ●主要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雪梅;;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色及其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5期

2 潘昊;;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杨心;吴剑丽;;从立法看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的开放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赵玉荣;邵丽君;;中美高等职业教育立法的差异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安国;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海珊;斯内登与杜威的职业教育之争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7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