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美国环境法史论

发布时间:2020-06-04 03:48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环境法发展较早,且比较完善的国家。美国环境法内涵丰富、渊源多样。本文择其要点对美国环境法史进行论述。 本文分为两编共五章。第一编“总论”分为两章:第一章《美国环境法概述》和第二章《美国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编“分论”分为三章。本文选择了最能反映美国100多年来环境法历史发展的《清洁水法史》和《清洁空气法史》作为“分论”的组成部分。由于《国家环境政策法》在美国环境法及其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亦将该法作为“分论”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美国环境法概述》对环境和环境法的概念作了定义。在定义环境和环境法的概念时,本文主要依据了美国环境法的法律规定和美国学者的著作。同时,本文还根据环境中的共性问题对环境和环境法的内涵作了完善,将人类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为了说明美国环境法的法律渊源,本章对与环境法有关的宪法、法律、行政法、普通法、衡平法、国际条约等作了介绍。 本章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对美国环境法形成和发展原因的认识。在美国环境法的历史进程和构成要素中,科技、经济、法律和社会四个因素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这四个因素作为美国环境法的基石,共同构建了美国环境法大厦。每一个因素都对美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每一个因素又对美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因素最终和环境统一到环境法之中。如科技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但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手段。为了经济目的,人类污染环境。而经济又为环境改善提供经济基础。法律的滞后性特点决定了法律不能预见污染,但法律却可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法律基础。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社会放任并鼓励破坏环境,但在社会环境意识觉醒后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章《美国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根据美国环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将美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代:初始时代、奠基时代和成熟时代。初始时代自美国建国至20世纪20年代。奠基时代自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成熟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了清楚地说明初始时代美国环境法的情况,本章根据初始时代美国环境法的形成及发展状况,进一步将初始时代细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阶段。 在初始时代第一阶段,美国没有环境保护立法。但由于第一阶段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美国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在保护自然的有识之士推动下,初始时代第二阶段的美国开始出现环境立法。如关于国家公园、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971.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福德;;美国环境犯罪严格刑事责任的演化与评析[J];北方法学;2013年02期

2 王向红;邢小鹏;;美国第一次自然资源保护运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谢秋凌;;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简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占山;车飞;任春;徐舒;王晟;李琴;王宗爽;武雪芳;;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历程[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年03期

5 胡德胜;黄靖;;环境法中的“公害”: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 李元元;陈维平;黄丹;罗杰;柳哲;陈永成;刘启平;苏仕方;;铸造行业的节能减排现状及对策分析[J];铸造;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元元;陈维平;黄丹;罗杰;柳哲;陈永成;刘启平;苏仕方;;铸造行业的节能减排现状及对策分析[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健博;发展、治理与平衡[D];复旦大学;2008年

2 范俊荣;政府环境质量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林森;野生动物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明;辽宁省港口污染防治地方立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陈慧杨;关于甘肃“血铅超标案”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3 江晓晖;高校环境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4 张雯;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董敏;我国饮用水安全法律保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常永明;我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初论[D];河海大学;2006年

7 龚亦慧;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马璇;中美饮用水安全法律保障问题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恺;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龚文杰;我国草原荒漠化法律问题研究及对策[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5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95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b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