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宪政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04:0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宪政,是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最后阶段和最高形式,在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此前诸如戊戌宪政、清末宪政和南京临时政府宪政等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同时因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三四十年代宪政运动的客观联系,所以三四十年代宪政又以其自身的经验教训,为新中国宪政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本文写作思路主要是在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两次宪政运动进行纵向对比的基础上,将这一时期共产党、国民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在宪政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横向对比与考察,从中总结出近代中国宪政曲折发展的原因和对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 首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次宪政运动的兴起具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第一,全面抗战对民主的迫切需要是两次宪政运动发生的重要背景;第二,两次宪政运动是弱势经济力量反抗强势经济力量压迫的必然结果;第三,两次宪政运动也是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之间斗争的必然反映。 其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发生了前后两次大规模的宪政运动,它们成为这一时期宪政的中心和主流。第一次宪政运动发生于1939年到1940年,第二次宪政运动发生于1943年到1946年。这前后两次宪政运动,既具有相似点又具有不同点。其中,相似点包括,两次运动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基本相同;两次运动的性质和结局基本相同。不同点主要包括,两次运动发展的方式、规模和影响不同;两次运动中各党派前后的态度有所不同;两次运动过程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有所不同。 再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次宪政运动期间,共产党、国民党和中国民主同盟这三大党派,亦是中国三种势力,以各自的方式从思想和实践层面表达了对宪政的不同态度。这三大党派的宪政思想和实践各有特点。其中,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基本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进行了较具保守性的宪政改革,包括宪法的制定和政治制度建设两方面。中国民主同盟作为中间势力的代表,一方面在理论上提出了鲜明的宪政主张,同时积极参与宪政运动,成为推动两次宪政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及广大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既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观,又积极参与和领导了两次宪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929;D92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宪政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二) 全面抗战对民主的迫切需要
(三) 弱势经济力量反抗强势经济力量压迫的必然结果
(四) 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之间斗争的必然反映
二、两次宪政运动的发展过程
(一) 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 第二次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三) 两次宪政运动的比较
三、三大党派宪政比较研究
(一) 国民党宪政
1、宪政思想
2、宪政实践
3、国民党宪政的特点
(二) 民主同盟宪政
1、宪政思想
2、宪政活动
3、民盟宪政的特点
(三) 中国共产党宪政
1、宪政思想
2、宪政实践
3、中共宪政的特点
四、宪政的比较与反思
(一) 三党宪政的比较与透视
1、三大党派宪政的相同点
2、三大党派宪政的不同点
(二) 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反思
1、宪政发展需要一个民主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2、宪政发展需要一个具有成熟民主意识的强大的中间阶层作为阶级基础
3、宪政建设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
4、中国宪政建设必须从中国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客观实际出发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68064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929;D92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宪政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二) 全面抗战对民主的迫切需要
(三) 弱势经济力量反抗强势经济力量压迫的必然结果
(四) 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之间斗争的必然反映
二、两次宪政运动的发展过程
(一) 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 第二次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三) 两次宪政运动的比较
三、三大党派宪政比较研究
(一) 国民党宪政
1、宪政思想
2、宪政实践
3、国民党宪政的特点
(二) 民主同盟宪政
1、宪政思想
2、宪政活动
3、民盟宪政的特点
(三) 中国共产党宪政
1、宪政思想
2、宪政实践
3、中共宪政的特点
四、宪政的比较与反思
(一) 三党宪政的比较与透视
1、三大党派宪政的相同点
2、三大党派宪政的不同点
(二) 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反思
1、宪政发展需要一个民主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2、宪政发展需要一个具有成熟民主意识的强大的中间阶层作为阶级基础
3、宪政建设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
4、中国宪政建设必须从中国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客观实际出发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会讯[J];绿叶;2011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克霞;革命与变迁[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先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宪政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西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翠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之迈行政改革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4 戴良桥;一九五四年宪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梁浩;立宪主义的基础[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德龙;宪法教育简论[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敏;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宪政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68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86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