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11:4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渐完善,中国的竞争法律制度建设已成为国内外极为关注的焦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自由企业制度是否能为亚洲文化所全盘接收,冠以“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律是否也可以适用于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引入发达国家的竞争制度,等等。这些问题随着反垄断立法过程中的一系列疑惑和争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日本被公认为是在法律移植和法律融合中“敢为天下先”的代表性民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日本政府开放国门,引进了大量的经济法律,反垄断法就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移植法律之一。日本反垄断法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实践和发展,从全盘照搬逐渐融入本国土壤,形成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制度规范,使之在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日本反垄断法律制度本土化的过程,十分典型地反映了移植他国法律的曲折道路,也提供了后发展国家吸收他国法制思想和制度的宝贵经验。 日本反垄断法的移植过程表明:制度引进首先必须符合国情,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制度建设的内生动力,要引进先进的法律制度,必须考虑受体国家的社会经济实际,否则,再先进的制度会搁浅。其次,制度建设的精神重于形式。反垄断法律制度的...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和选题
0.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
0.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日本学者研究文献概述
0.2.1.1 综合性研究
0.2.1.2 专题性研究
0.2.2 外国及中国学者对日本竞争法的研究
0.2.3 关于法律移植的理论文献
0.2.4 关于日本法律移植的讨论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目的、思路和内容
0.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反垄断法移植初期的冲突
1.1 日本反垄断法的渊源
1.1.1 日本历史上的法律移植
1.1.2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垄断政策
1.1.3 私人财阀的扶持与鼓励
1.2 民主力量对垄断的早期制约
1.2.1 解散私人财阀
1.2.2 经济力量分散化
1.2.3 反垄断立法准备
1.3 以美国法律为蓝本的反垄断立法
1.3.1 作为政治手段的经济立法
1.3.1.1 反垄断法制定的背景
1.3.1.2 日本《禁止垄断法》概要
1.3.2 规制商业协会立法
1.3.3.小结
1.4 移植法与本土经济的摩擦
1.4.1 移植初期的水土不服
1.4.2 适应国情的步步“倒退”
1.4.2.1 倒退的起点:1949年修正案
1.4.2.2 实施的放宽:1953年修正案
1.4.3 反垄断法本土化的盘点与较量
1.4.3.1 产业界和FTC立场对立
1.4.3.2 法律实施的两难境地
1.4.4 本土经济滋生反垄断需求
第二章 反垄断法融入本土经济的过程
2.1 反垄断法社会基础的孕育
2.1.1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2.1.1.1 放宽规制造就巨型公司
2.1.1.2 卡特尔与消费者直接冲突
2.1.1.3 萧条卡特尔普遍豁免
2.1.1.4 政府指导的联合调整
2.1.2 适应本土经济的法律修改
2.2 反垄断法作出积极回应
2.2.1 严格的行政指导
2.2.2 减少的除外适用
2.2.3 执法体制的扩充
2.2.4 执法措施的强化
2.3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2.3.1 概述
2.3.2 消费者利益是两大政策的契合点:
2.3.3 规模经济与反垄断法的协调
2.3.4 反垄断法在贸易摩擦中的角色
2.3.5 国际竞争与企业竞争力的培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判例法与成文法的成功结合
3.1 吸收两大法系的竞争法营养
3.2 创设日本式的概念界定
3.3 法律适用的主体——事业者的界定
3.3.1 “事业者”概念及其扩张趋势
3.3.2 “固有业务”概念的引入
3.3.3 “官营事业者”的认定
3.4 “实质限制竞争行为”的界定
3.4.1 实质性的限制竞争
3.4.2 特定的交易领域
3.4.3 “市场”的扩大与“间接利益”
3.4.4 确定“特定交易领域”的规则
3.5 “违反公共利益”的界定
3.5.1 自动满足违法条件说
3.5.2 非自动满足违法条件说
3.5.3 学者的观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结构的规制及其演变
4、1 反垄断的结构规制理论
4.2 对垄断状态的规制
4.2.1 垄断状态的含义
4.2.2 市场结构的调查
4.2.2.1 国内产销量和市场份额的确定
4.2.2.2 市场进入障碍
4.2.3 市场行为的审查
4.2.4 对垄断状态规制的要件
4.2.4.1 消极条件
4.2.4.2 程序条件
4.2.4.3 实施效果及其评价
4.3 市场力量过度集中的规制
4.3.1 经济力量集中规制的沿革
4.3.1.1 战前的严厉规制
4.3.1.2 依据国情的制度改变
4.3.1.3 国际竞争环境的影响
4.3.2 企业合并的规制
4.3.2.1 企业合并的控制原则
4.3.2.2 相关市场因素的考虑
4.3.3 企业转让的规制
4.3.3.1 企业转让的含义
4.3.3.2 企业转让典型案例
4.3.4 持股行为的规制
4.3.4.1 持股行为的一般规定
4.3.4.2 持股准则的变化
4.3.4.3 金融公司持股的特别限制
4.3.4.4 金融公司持股的特别豁免
4.3.4.5 对大公司持有股票的限制
4.4 本章小结:严—宽—严的政策变化
第五章 私人垄断排除竞争的规制
5.1 独特的私人垄断规制
5.2 私人垄断排除竞争的排除行为
5.2.1 私人垄断的界定
5.2.2 排除其他事业者竞争的行为
5.3 控制其他事业者活动的行为
5.3.1 控制行为的界定
5.3.2 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5.4 两种排除行为的竞合
5.4.1 竞合行为的判断
5.4.2 控制与排除:东洋制罐案
5.4.2 合谋、控制与排挤:日本医疗食品协会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正当交易限制行为的规制
6.1 不正当交易限制行为
6.1.1 不正当交易限制的概念
6.1.2 不正当交易限制行为的发展
6.1.2.1 最初的狭意理解
6.1.2.2 DSPB指南的必要补充
6.1.2.3 法院态度的变化
6.1.2.4 学者的理论
6.1.3 协议或共谋的证据
6.2 卡特尔行为的规制
6.2.1 卡特尔类型概述
6.2.2 串通投标卡特尔
6.2.2.1 投标垄断的强制执行
6.2.2.2 指定投标系统
6.2.2.3 串通投标欺诈的案例剖析
6.2.3 联合抵制卡特尔
6.2.3.1 联合抵制的定义
6.2.3.2 典型案例剖析
6.2.4 行政指导下的卡特尔
6.2.4.1 行政指导的合法性
6.2.4.2 行政指导的卡特尔适用反垄断法
6.2.4.3 对公务员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6.3 商会组织活动的规制
6.3.1 商会组织立法概述
6.3.2 对商会活动的规制
6.3.2.1 “实质性限制竞争”构成要件
6.3.2.2 针对商会成员公司的措施
6.3.2.3 针对商会决定的措施
6.3.2.4 应予规制的反竞争行为
6.3.3 商会的活动准则
6.3.4 清理系统程序
第七章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法律规制
7.1 不公正的交易方法概述
7.1.1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概念辩析
7.1.2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认定
7.1.2.1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分类
7.1.2.2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认定原则
7.1.2.3 “有影响的事业者”的独特概念
7.2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行为
7.2.1 拒绝交易行为
7.2.2 维持转售价格
7.2.2.1 维持转售价格的概念
7.2.2.2 转售价格维持的特例
7.2.2.3 典型案例剖析
7.2.3 顾客、地区与销售方法的限制
7.2.3.1 顾客限制
7.2.3.2 地区限制
7.2.3.3 销售方法的限制
7.2.4 排他性交易行为
7.2.5 差别待遇
7.2.5.1 差别定价
7.2.5.2 交易条件的差别待遇
7.2.5.3 商业协会的差别待遇
7.2.6 不合理的低价销售
7.2.6.1 不合理的低价销售的理解
7.2.6.2 大型零售商低价销售
7.2.7 滥用谈判优势地位
7.2.7.1 滥用谈判优势的概念
7.2.7.2 购买势力问题
7.2.8 搭售及回购交易
7.3 反垄断对知识产权的适用
7.3.1 反垄断法的一般除外适用
7.3.2 知识产权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7.3.2.1 国际许可协议的反垄断规制
7.3.2.2 知识产权不公正交易的规制
7.3.2.3 全面规制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7.3.3 知识产权适用反垄断法的豁免
7.3.3.1 构成不当交易限制的许可协议
7.3.3.2 构成私人垄断的许可协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独创的行政执法体制
8.1 公正交易委员会中心主义
8.1.1 公正交易委员会的性质
8.1.1.1 反垄断法是竞争行为的基本法
8.1.1.2 适用“准司法程序”
8.1.3.3 合法身份保障制度
8.1.2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法定权力
8.1.2.1 广泛的行政干预权
8.1.2.2 裁决前置主义
8.1.2.3 专属告发制度
8.2 指导和处罚兼施的行政执法
8.2.1 以政府指导为主的行政程序设计
8.2.2 调查的启动程序
8.2.3 案件的处理
8.2.3.1 非正式的实施措施
8.2.3.2 劝告决定
8.2.4 救济权和禁令
8.2.5 听证程序
8.3 责任减免和裁量型课征
8.3.1 宽恕制度的设计
8.3.2 独特的课征金制度
8.3.2.1 课征金制度的引入和意义
8.3.2.2 课征金制度的逐步完善
8.3.2.3 关于裁量型课征金的创设
第九章 反垄断法的司法制度
9.1 反垄断法案件中的诉讼制度
9.2 民事损害赔偿诉讼机制
9.2.1 概述
9.2.2 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9.2.2.1 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9.2.2.2 损害结果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9.2.3 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新发展
9.2.3.1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参与的加强
9.2.3.2 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新发展
9.3 刑事制裁的执行措施
9.3.1 刑事处罚
9.3.2 刑事制裁的实施
9.3.3 刑事制裁执行措施的加强
9.4 反垄断法中司法制度的不足
9.4.1 不充分的刑事指控
9.4.2 调查权力有待提高
9.4.3 对个人诉讼制度的调整
第十章 日本反垄断法移植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10.1 坚定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重要制度的信念
10.1.1 反垄断法是社会经济矛盾的必然产物
10.1.2 通过制度推进竞争文化的培育
10.2 重视符合本国传统的制度创新
10.1.1 概述
10.2.1 日本文化传统对外来法的影响
10.2.1.1 成长志向型的企业目标
10.2.1.2 集团化、系列化的市场结构
10.2.1.3 “寡头垄断”的竞争谱系
10.2.1.4 “官僚中心”的管理文化
10.2.1.5 “耻感”的道德伦理观
10.2.3 形成本国特色的制度性安排
10.2.3.1 精确定义的立法传统
10.2.3.2 事先协商与事后谈判
10.2.3.3 政府和企业的协商谈判空间
10.2.3.4 非正式处理和半正式处理措施
10.2.3.5 灵活的适用除外规定
10.3 日本移植反垄断法的成功经验
10.3.1 移植法律的现实主义态度
10.3.2 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路径
10.3.3 逐步推进的工作作风
10.3.4 全面发挥反垄断法的政策功能
10.2.5 适合国情的法律实施体制
10.4 本章小结:日本移植反垄断法的几点启示
10.4.1 本土化与保守化倾向
10.4.2 民族传统与历史潮流
10.4.3.竞争目标与其他目标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法律移植与中国特色
11.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1.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1.2.1.1 论述比较全面
11.2.1.2 重视实证研究
11.2.1.3 分析视角独特
11.2.2 本文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11.2.2.1 本文的不足
11.2.3 本文尚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11.3 展望:努力推进竞争文化是我国法制的重要任务
11.3.1 推进竞争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11.3.2 竞争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1.3.3 反垄断立法是竞争文化的推进器
11.3.3.1 反垄断法的社会基础
11.3.3.2 社会民众呼唤竞争法制
11.3.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不景气卡特尔的作用与界限——从日本全面废止不景气卡特尔谈起[J]. 齐虹丽.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06)
[2]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J]. 李国海. 法商研究. 2004(06)
[3]政府规制与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以日本反垄断法中的适用除外制度为讨论中心[J]. 齐虹丽. 法学评论. 2004(06)
[4]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机构、权限与特性——对日本禁止垄断法主要实施机关的评价[J]. 王为农,叶通明. 财经问题研究. 2004(01)
[5]西方产业竞争政策的体系和目标[J]. 刘志彪. 产业经济研究. 2002(01)
[6]美日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及权限比较研究[J]. 张杰军. 河北法学. 2002(01)
[7]“生产者优先”与“消费者主权”──日美规制改革目的比较[J]. 甘峰. 世界经济研究. 2001(02)
[8]日本竞争政策过程的制度特征[J]. 吴小丁. 日本学刊. 2001(02)
[9]日本竞争政策的新发展[J]. 曹红英,张正平.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0(08)
[10]日本竞争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剖析[J]. 吴小丁.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02)
本文编号:2986923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和选题
0.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
0.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日本学者研究文献概述
0.2.1.1 综合性研究
0.2.1.2 专题性研究
0.2.2 外国及中国学者对日本竞争法的研究
0.2.3 关于法律移植的理论文献
0.2.4 关于日本法律移植的讨论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目的、思路和内容
0.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反垄断法移植初期的冲突
1.1 日本反垄断法的渊源
1.1.1 日本历史上的法律移植
1.1.2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垄断政策
1.1.3 私人财阀的扶持与鼓励
1.2 民主力量对垄断的早期制约
1.2.1 解散私人财阀
1.2.2 经济力量分散化
1.2.3 反垄断立法准备
1.3 以美国法律为蓝本的反垄断立法
1.3.1 作为政治手段的经济立法
1.3.1.1 反垄断法制定的背景
1.3.1.2 日本《禁止垄断法》概要
1.3.2 规制商业协会立法
1.3.3.小结
1.4 移植法与本土经济的摩擦
1.4.1 移植初期的水土不服
1.4.2 适应国情的步步“倒退”
1.4.2.1 倒退的起点:1949年修正案
1.4.2.2 实施的放宽:1953年修正案
1.4.3 反垄断法本土化的盘点与较量
1.4.3.1 产业界和FTC立场对立
1.4.3.2 法律实施的两难境地
1.4.4 本土经济滋生反垄断需求
第二章 反垄断法融入本土经济的过程
2.1 反垄断法社会基础的孕育
2.1.1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2.1.1.1 放宽规制造就巨型公司
2.1.1.2 卡特尔与消费者直接冲突
2.1.1.3 萧条卡特尔普遍豁免
2.1.1.4 政府指导的联合调整
2.1.2 适应本土经济的法律修改
2.2 反垄断法作出积极回应
2.2.1 严格的行政指导
2.2.2 减少的除外适用
2.2.3 执法体制的扩充
2.2.4 执法措施的强化
2.3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2.3.1 概述
2.3.2 消费者利益是两大政策的契合点:
2.3.3 规模经济与反垄断法的协调
2.3.4 反垄断法在贸易摩擦中的角色
2.3.5 国际竞争与企业竞争力的培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判例法与成文法的成功结合
3.1 吸收两大法系的竞争法营养
3.2 创设日本式的概念界定
3.3 法律适用的主体——事业者的界定
3.3.1 “事业者”概念及其扩张趋势
3.3.2 “固有业务”概念的引入
3.3.3 “官营事业者”的认定
3.4 “实质限制竞争行为”的界定
3.4.1 实质性的限制竞争
3.4.2 特定的交易领域
3.4.3 “市场”的扩大与“间接利益”
3.4.4 确定“特定交易领域”的规则
3.5 “违反公共利益”的界定
3.5.1 自动满足违法条件说
3.5.2 非自动满足违法条件说
3.5.3 学者的观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结构的规制及其演变
4、1 反垄断的结构规制理论
4.2 对垄断状态的规制
4.2.1 垄断状态的含义
4.2.2 市场结构的调查
4.2.2.1 国内产销量和市场份额的确定
4.2.2.2 市场进入障碍
4.2.3 市场行为的审查
4.2.4 对垄断状态规制的要件
4.2.4.1 消极条件
4.2.4.2 程序条件
4.2.4.3 实施效果及其评价
4.3 市场力量过度集中的规制
4.3.1 经济力量集中规制的沿革
4.3.1.1 战前的严厉规制
4.3.1.2 依据国情的制度改变
4.3.1.3 国际竞争环境的影响
4.3.2 企业合并的规制
4.3.2.1 企业合并的控制原则
4.3.2.2 相关市场因素的考虑
4.3.3 企业转让的规制
4.3.3.1 企业转让的含义
4.3.3.2 企业转让典型案例
4.3.4 持股行为的规制
4.3.4.1 持股行为的一般规定
4.3.4.2 持股准则的变化
4.3.4.3 金融公司持股的特别限制
4.3.4.4 金融公司持股的特别豁免
4.3.4.5 对大公司持有股票的限制
4.4 本章小结:严—宽—严的政策变化
第五章 私人垄断排除竞争的规制
5.1 独特的私人垄断规制
5.2 私人垄断排除竞争的排除行为
5.2.1 私人垄断的界定
5.2.2 排除其他事业者竞争的行为
5.3 控制其他事业者活动的行为
5.3.1 控制行为的界定
5.3.2 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5.4 两种排除行为的竞合
5.4.1 竞合行为的判断
5.4.2 控制与排除:东洋制罐案
5.4.2 合谋、控制与排挤:日本医疗食品协会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正当交易限制行为的规制
6.1 不正当交易限制行为
6.1.1 不正当交易限制的概念
6.1.2 不正当交易限制行为的发展
6.1.2.1 最初的狭意理解
6.1.2.2 DSPB指南的必要补充
6.1.2.3 法院态度的变化
6.1.2.4 学者的理论
6.1.3 协议或共谋的证据
6.2 卡特尔行为的规制
6.2.1 卡特尔类型概述
6.2.2 串通投标卡特尔
6.2.2.1 投标垄断的强制执行
6.2.2.2 指定投标系统
6.2.2.3 串通投标欺诈的案例剖析
6.2.3 联合抵制卡特尔
6.2.3.1 联合抵制的定义
6.2.3.2 典型案例剖析
6.2.4 行政指导下的卡特尔
6.2.4.1 行政指导的合法性
6.2.4.2 行政指导的卡特尔适用反垄断法
6.2.4.3 对公务员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6.3 商会组织活动的规制
6.3.1 商会组织立法概述
6.3.2 对商会活动的规制
6.3.2.1 “实质性限制竞争”构成要件
6.3.2.2 针对商会成员公司的措施
6.3.2.3 针对商会决定的措施
6.3.2.4 应予规制的反竞争行为
6.3.3 商会的活动准则
6.3.4 清理系统程序
第七章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法律规制
7.1 不公正的交易方法概述
7.1.1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概念辩析
7.1.2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认定
7.1.2.1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分类
7.1.2.2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认定原则
7.1.2.3 “有影响的事业者”的独特概念
7.2 不公正交易方法的行为
7.2.1 拒绝交易行为
7.2.2 维持转售价格
7.2.2.1 维持转售价格的概念
7.2.2.2 转售价格维持的特例
7.2.2.3 典型案例剖析
7.2.3 顾客、地区与销售方法的限制
7.2.3.1 顾客限制
7.2.3.2 地区限制
7.2.3.3 销售方法的限制
7.2.4 排他性交易行为
7.2.5 差别待遇
7.2.5.1 差别定价
7.2.5.2 交易条件的差别待遇
7.2.5.3 商业协会的差别待遇
7.2.6 不合理的低价销售
7.2.6.1 不合理的低价销售的理解
7.2.6.2 大型零售商低价销售
7.2.7 滥用谈判优势地位
7.2.7.1 滥用谈判优势的概念
7.2.7.2 购买势力问题
7.2.8 搭售及回购交易
7.3 反垄断对知识产权的适用
7.3.1 反垄断法的一般除外适用
7.3.2 知识产权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7.3.2.1 国际许可协议的反垄断规制
7.3.2.2 知识产权不公正交易的规制
7.3.2.3 全面规制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7.3.3 知识产权适用反垄断法的豁免
7.3.3.1 构成不当交易限制的许可协议
7.3.3.2 构成私人垄断的许可协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独创的行政执法体制
8.1 公正交易委员会中心主义
8.1.1 公正交易委员会的性质
8.1.1.1 反垄断法是竞争行为的基本法
8.1.1.2 适用“准司法程序”
8.1.3.3 合法身份保障制度
8.1.2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法定权力
8.1.2.1 广泛的行政干预权
8.1.2.2 裁决前置主义
8.1.2.3 专属告发制度
8.2 指导和处罚兼施的行政执法
8.2.1 以政府指导为主的行政程序设计
8.2.2 调查的启动程序
8.2.3 案件的处理
8.2.3.1 非正式的实施措施
8.2.3.2 劝告决定
8.2.4 救济权和禁令
8.2.5 听证程序
8.3 责任减免和裁量型课征
8.3.1 宽恕制度的设计
8.3.2 独特的课征金制度
8.3.2.1 课征金制度的引入和意义
8.3.2.2 课征金制度的逐步完善
8.3.2.3 关于裁量型课征金的创设
第九章 反垄断法的司法制度
9.1 反垄断法案件中的诉讼制度
9.2 民事损害赔偿诉讼机制
9.2.1 概述
9.2.2 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9.2.2.1 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9.2.2.2 损害结果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9.2.3 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新发展
9.2.3.1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参与的加强
9.2.3.2 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新发展
9.3 刑事制裁的执行措施
9.3.1 刑事处罚
9.3.2 刑事制裁的实施
9.3.3 刑事制裁执行措施的加强
9.4 反垄断法中司法制度的不足
9.4.1 不充分的刑事指控
9.4.2 调查权力有待提高
9.4.3 对个人诉讼制度的调整
第十章 日本反垄断法移植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10.1 坚定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重要制度的信念
10.1.1 反垄断法是社会经济矛盾的必然产物
10.1.2 通过制度推进竞争文化的培育
10.2 重视符合本国传统的制度创新
10.1.1 概述
10.2.1 日本文化传统对外来法的影响
10.2.1.1 成长志向型的企业目标
10.2.1.2 集团化、系列化的市场结构
10.2.1.3 “寡头垄断”的竞争谱系
10.2.1.4 “官僚中心”的管理文化
10.2.1.5 “耻感”的道德伦理观
10.2.3 形成本国特色的制度性安排
10.2.3.1 精确定义的立法传统
10.2.3.2 事先协商与事后谈判
10.2.3.3 政府和企业的协商谈判空间
10.2.3.4 非正式处理和半正式处理措施
10.2.3.5 灵活的适用除外规定
10.3 日本移植反垄断法的成功经验
10.3.1 移植法律的现实主义态度
10.3.2 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路径
10.3.3 逐步推进的工作作风
10.3.4 全面发挥反垄断法的政策功能
10.2.5 适合国情的法律实施体制
10.4 本章小结:日本移植反垄断法的几点启示
10.4.1 本土化与保守化倾向
10.4.2 民族传统与历史潮流
10.4.3.竞争目标与其他目标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法律移植与中国特色
11.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1.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1.2.1.1 论述比较全面
11.2.1.2 重视实证研究
11.2.1.3 分析视角独特
11.2.2 本文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11.2.2.1 本文的不足
11.2.3 本文尚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11.3 展望:努力推进竞争文化是我国法制的重要任务
11.3.1 推进竞争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11.3.2 竞争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1.3.3 反垄断立法是竞争文化的推进器
11.3.3.1 反垄断法的社会基础
11.3.3.2 社会民众呼唤竞争法制
11.3.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不景气卡特尔的作用与界限——从日本全面废止不景气卡特尔谈起[J]. 齐虹丽.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06)
[2]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J]. 李国海. 法商研究. 2004(06)
[3]政府规制与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以日本反垄断法中的适用除外制度为讨论中心[J]. 齐虹丽. 法学评论. 2004(06)
[4]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机构、权限与特性——对日本禁止垄断法主要实施机关的评价[J]. 王为农,叶通明. 财经问题研究. 2004(01)
[5]西方产业竞争政策的体系和目标[J]. 刘志彪. 产业经济研究. 2002(01)
[6]美日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及权限比较研究[J]. 张杰军. 河北法学. 2002(01)
[7]“生产者优先”与“消费者主权”──日美规制改革目的比较[J]. 甘峰. 世界经济研究. 2001(02)
[8]日本竞争政策过程的制度特征[J]. 吴小丁. 日本学刊. 2001(02)
[9]日本竞争政策的新发展[J]. 曹红英,张正平.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0(08)
[10]日本竞争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剖析[J]. 吴小丁.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02)
本文编号:2986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98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