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与富勒的论战评述
发布时间:2021-04-01 07:48
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特与富勒的论战是法哲学史上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第一次直接学术交锋,是法学史上一次经典论战,论战的主题是法律和道德、“实然法”和“应然法”是否可以分离,或者准确的说是:法律和道德有无概念上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这次论战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德国惩治战争期间违反人道主义罪行的纽伦堡大审判中,许多曾经在纳粹统治期间充当过种族灭绝的刽子手、帮凶以及告密者的被告都用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在战争期间他们这样做是依据当时有效的法律,他们不过是在履行公民应尽的守法义务。作为这次论战最直接诱因的“告密者案件”即是这些案例的典型代表。战前在法哲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实证主义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逻辑上的困境,因为,这些“合法的作恶者”确实在遵守法律,但他们所遵守的法律在道德的标尺上是恶的,而从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可以成为一个免责的理由,但是放过这些战争中的罪犯又很难为人们的感情所接受。面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困境,自然法学者提出了道德上恶的法律不是法律所以没有必要遵守的法律命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的逻辑困难,但是由此哈特与富勒却陷入了关于道德与法律到底有无必然联...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哈特与富勒论战的缘起与背景
(一) 哈特与富勒论战的缘起
(二) 哈特与富勒论战的背景
二、哈特与富勒论战的主要问题探析
(一) 哈特与富勒论战分歧的渊源
(二) 不同的解决方式因于不同的法学方法论
(三) 不同的出发点:“实然”与“应然”
(四) 不同的方法论:主观与客观
(五) 不同的法律观念:立场的差异
(六) 法律与道德:分离还是统一
三、哈特与富勒论战的启示
(一) 历史与传统对学者思想的影响
(二) 人类社会的常态与异态
(三) 信仰法律还是道德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四) 假设的困境
(五) 道德的不确定性
(六) 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多维角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经典之作——哈特《法律的概念》之评析[J]. 郭义贵,徐瑾.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2]走出法律认识的误区——法律的道德批判[J]. 马云驰.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2)
[3]良好社会秩序的孜孜探求者:法学家朗·富勒(之二)[J]. 邹立君. 社会科学论坛. 2005(12)
[4]法律的内在道德:一种通达目的性事业的观念(之一)——兼评富勒《法律的道德性》[J]. 邹立君. 社会科学论坛. 2005(12)
[5]法律道德关系研究的三个层面——一种逻辑上的分析[J]. 王文娟,秦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6]当代西方自然法理论与法律实证主义的融合趋势[J]. 余飞. 黄山学院学报. 2005(02)
[7]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性审视[J]. 赵利. 齐鲁学刊. 2004(04)
[8]试析富勒新自然法学的方法论特征[J]. 孔玲.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9]试论道德与法——对富勒相关理论的一点理解[J]. 方晴. 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2(05)
[10]论道德的不同层次与法律的关系[J]. 刘国利. 法学杂志. 2002(03)
本文编号:3112959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哈特与富勒论战的缘起与背景
(一) 哈特与富勒论战的缘起
(二) 哈特与富勒论战的背景
二、哈特与富勒论战的主要问题探析
(一) 哈特与富勒论战分歧的渊源
(二) 不同的解决方式因于不同的法学方法论
(三) 不同的出发点:“实然”与“应然”
(四) 不同的方法论:主观与客观
(五) 不同的法律观念:立场的差异
(六) 法律与道德:分离还是统一
三、哈特与富勒论战的启示
(一) 历史与传统对学者思想的影响
(二) 人类社会的常态与异态
(三) 信仰法律还是道德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四) 假设的困境
(五) 道德的不确定性
(六) 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多维角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经典之作——哈特《法律的概念》之评析[J]. 郭义贵,徐瑾.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2]走出法律认识的误区——法律的道德批判[J]. 马云驰.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2)
[3]良好社会秩序的孜孜探求者:法学家朗·富勒(之二)[J]. 邹立君. 社会科学论坛. 2005(12)
[4]法律的内在道德:一种通达目的性事业的观念(之一)——兼评富勒《法律的道德性》[J]. 邹立君. 社会科学论坛. 2005(12)
[5]法律道德关系研究的三个层面——一种逻辑上的分析[J]. 王文娟,秦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6]当代西方自然法理论与法律实证主义的融合趋势[J]. 余飞. 黄山学院学报. 2005(02)
[7]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性审视[J]. 赵利. 齐鲁学刊. 2004(04)
[8]试析富勒新自然法学的方法论特征[J]. 孔玲.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9]试论道德与法——对富勒相关理论的一点理解[J]. 方晴. 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2(05)
[10]论道德的不同层次与法律的关系[J]. 刘国利. 法学杂志. 2002(03)
本文编号:311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11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