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22:35
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社会变迁的长河中,秩序与失序,控制与失控时常交替出现,而一切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然是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前提下展开的,社会秩序又是以社会控制为基础来实现的。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在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与阶级、阶层利益重新整合的历史背景下,党要巩固和扩大革命胜利的果实,必然要强化社会控制。当时社会冲突尖锐性、斗争激烈性又决定了必然地突出刑事诉讼的社会控制功能,相应地,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必然具有了建国初期的时代特点,同时,刑事诉讼机制的成功运行也使其成为新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发展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史中的关键性阶段,为现行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较中国沿续几千年的传统诉讼制度而言,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是一次全新的革命性的司法制度尝试。总体来讲,建国初期的刑事诉讼理念与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了工具主义的刑事诉讼理念。在社会主义革命...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2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2.1 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的社会学理论视角
1.3.1 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型
1.3.2 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1.3.3 通过刑事诉讼的社会控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构建之艰难历程
2.1 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控制的必然主体
2.2 建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社会结构特点
2.2.1 社会结构主体构成的复杂性
2.2.2 社会变迁的不平衡性
2.2.3 社会转型中的过渡性
2.2.4 社会司法改革的过程性
2.2.5 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
2.3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构建的阶段划分
2.3.1 刑事诉讼制度的大胆探索与尝试创新阶段
2.3.2 刑事诉讼制度的充分借鉴与统一确立阶段
2.4 影响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确立的主要因素
2.4.1 社会主义苏联成功经验之借鉴
2.4.2 长期探索出的中国人民革命理论
2.4.3 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2.4.4 政治斗争的复杂尖锐状况
2.5 小结
3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之工具主义理念
3.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观与法律观
3.1.1 马列主义国家观
3.1.2 马列主义的法律观
3.2 马列主义国家观与法律观的中国实践
3.2.1 毛泽东的国家观和法律观
3.2.2 工具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实践
3.3 工具主义刑事诉讼理念的实践过程
3.3.1 开拓与奠基:苏联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
3.3.2 学习与创新:建国初期对苏联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与发展
3.4 刑事诉讼工具主义理念的实践功能
3.4.1 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3.4.2 作为政策实施的工具
3.4.3 作为教育群众的工具
3.5 小结
4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之人民性职权主义模式
4.1 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理论
4.1.1 刑事诉讼结构分析与模式分类
4.1.2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典型特征
4.1.3 决定刑事诉讼模式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4.2 我国建国初期刑事诉讼模式解析
4.2.1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形成
4.2.2 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司法权力与群众路线相契合的特征
4.3 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评析
4.3.1 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功能评析
4.3.2 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利弊分析
4.4 小结
5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之内容体系
5.1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5.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中基本的职能主体
5.2.1 侦查主体
5.2.2 起诉主体
5.2.3 审判主体
5.2.4 当事人主体
5.3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的主要制度
5.3.1 强制措施制度
5.3.2 辩护制度
5.3.3 人民陪审员制度
5.3.4 证据制度
5.4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5.4.1 侦查程序
5.4.2 审查起诉程序
5.4.3 第一审程序
5.4.4 上诉、再审程序
5.4.5 死刑复核程序
5.5 小结
6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之实践特征
6.1 党的政策与刑事诉讼:政策导向式刑事诉讼
6.1.1 建国初期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6.1.2 政策导向式刑事诉讼之实践
6.2 政治运动与刑事诉讼:运动推进式刑事诉讼
6.2.1 政治运动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6.2.2 运动推进式刑事诉讼之实践
6.3 人民群众与刑事诉讼:民众参与式刑事诉讼
6.3.1 群众意见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6.3.2 民众参与式刑事诉讼之实践
6.4 小结
7 结论: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评价与当代启示
7.1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意义与内容评价
7.1.1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成功实践
7.1.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客观评价
7.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与实践的当代启示
7.2.1 新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7.2.2 新社会转型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当代设计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160213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2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2.1 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的社会学理论视角
1.3.1 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型
1.3.2 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1.3.3 通过刑事诉讼的社会控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构建之艰难历程
2.1 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控制的必然主体
2.2 建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社会结构特点
2.2.1 社会结构主体构成的复杂性
2.2.2 社会变迁的不平衡性
2.2.3 社会转型中的过渡性
2.2.4 社会司法改革的过程性
2.2.5 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
2.3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构建的阶段划分
2.3.1 刑事诉讼制度的大胆探索与尝试创新阶段
2.3.2 刑事诉讼制度的充分借鉴与统一确立阶段
2.4 影响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确立的主要因素
2.4.1 社会主义苏联成功经验之借鉴
2.4.2 长期探索出的中国人民革命理论
2.4.3 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2.4.4 政治斗争的复杂尖锐状况
2.5 小结
3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之工具主义理念
3.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观与法律观
3.1.1 马列主义国家观
3.1.2 马列主义的法律观
3.2 马列主义国家观与法律观的中国实践
3.2.1 毛泽东的国家观和法律观
3.2.2 工具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实践
3.3 工具主义刑事诉讼理念的实践过程
3.3.1 开拓与奠基:苏联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
3.3.2 学习与创新:建国初期对苏联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与发展
3.4 刑事诉讼工具主义理念的实践功能
3.4.1 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3.4.2 作为政策实施的工具
3.4.3 作为教育群众的工具
3.5 小结
4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之人民性职权主义模式
4.1 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理论
4.1.1 刑事诉讼结构分析与模式分类
4.1.2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典型特征
4.1.3 决定刑事诉讼模式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4.2 我国建国初期刑事诉讼模式解析
4.2.1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形成
4.2.2 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司法权力与群众路线相契合的特征
4.3 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评析
4.3.1 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功能评析
4.3.2 人民性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利弊分析
4.4 小结
5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之内容体系
5.1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5.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中基本的职能主体
5.2.1 侦查主体
5.2.2 起诉主体
5.2.3 审判主体
5.2.4 当事人主体
5.3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的主要制度
5.3.1 强制措施制度
5.3.2 辩护制度
5.3.3 人民陪审员制度
5.3.4 证据制度
5.4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5.4.1 侦查程序
5.4.2 审查起诉程序
5.4.3 第一审程序
5.4.4 上诉、再审程序
5.4.5 死刑复核程序
5.5 小结
6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之实践特征
6.1 党的政策与刑事诉讼:政策导向式刑事诉讼
6.1.1 建国初期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6.1.2 政策导向式刑事诉讼之实践
6.2 政治运动与刑事诉讼:运动推进式刑事诉讼
6.2.1 政治运动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6.2.2 运动推进式刑事诉讼之实践
6.3 人民群众与刑事诉讼:民众参与式刑事诉讼
6.3.1 群众意见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6.3.2 民众参与式刑事诉讼之实践
6.4 小结
7 结论: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评价与当代启示
7.1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意义与内容评价
7.1.1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成功实践
7.1.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客观评价
7.2 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与实践的当代启示
7.2.1 新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7.2.2 新社会转型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当代设计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160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16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