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国家主义的困境——一个关于“秋菊/李雪莲”的知识隐喻
发布时间:2021-04-27 15:57
苏力关于"秋菊的困惑"是以个人主义的视角提出追问:由西方舶来的法律究竟能在何种意义上有效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然而,国家主义的法律叙事却自有其内在焦虑:当自成一体的法律日渐发展出包含"案件制作术"在内的各种旨在自我合法化的"合法性技术",国家如何才能确保法律始终是以符合预期的方式在"运作"?也正是因为法律对于国家政治强力的无能为力,使得国家越是基于对法律正当性的焦虑而实施干预与矫正,它就越是激发了社会"信法不如信访"的经验想象。就此而言,国家法律实践的深层问题或许早已不是苏力借"秋菊的困惑"而加以呈现的关于国家法律"再入"的焦虑,而更应是其在面对诸如"我不是潘金莲"式的社会诉求时,无法"退出"的乏力。这就要求国家不仅仅要"建设法制",更要"让社会运转起来"以构建让国家能够"进退自如"的社会治理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法律作为社会交往机制:从“秋菊打官司”说起
二、法律作为国家权力策略:法律是如何进入“法律不入之地”的
三、法律作为社会行动策略:法律国家主义的现实挑战
四、法律国家主义叙事的社会抗争隐喻:当“秋菊”遇见“李雪莲”
五、反思法律国家主义:一个关于“治理”的知识隐喻
(一) 国家的治理策略重构
(二) 社会治理的法治转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J]. 李友梅. 社会学研究. 2017(06)
[2]现代法治的“为”与“不为”——从“李雪莲”的两项诉求说起[J]. 陆宇峰.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3]上访的“冤屈”、稳定的逻辑与治理的两难[J]. 王若磊.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4]“实用”法律观所衍生的悲剧——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样本的分析[J]. 陈金钊.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5]基层治理中的“制度悬空”:现状、原因与对策——基于信访为切入点的案例分析[J]. 刘晨,刘雁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04)
[6]国家主义的两重维度[J]. 丁轶. 政治与法律. 2017(01)
[7]李雪莲不是秋菊:试看民众倒退的法律意识[J]. 夏莹. 光彩. 2017(01)
[8]《我不是潘金莲》:论一个法盲的自我修养[J]. 毛亚楠. 方圆. 2016(23)
[9]秋菊二十年:反思“法律与文学”[J]. 陈颀. 读书. 2016(09)
[10]中国社会治理的两副面孔——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J]. 王丽萍,郭凤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本文编号:3163749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法律作为社会交往机制:从“秋菊打官司”说起
二、法律作为国家权力策略:法律是如何进入“法律不入之地”的
三、法律作为社会行动策略:法律国家主义的现实挑战
四、法律国家主义叙事的社会抗争隐喻:当“秋菊”遇见“李雪莲”
五、反思法律国家主义:一个关于“治理”的知识隐喻
(一) 国家的治理策略重构
(二) 社会治理的法治转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J]. 李友梅. 社会学研究. 2017(06)
[2]现代法治的“为”与“不为”——从“李雪莲”的两项诉求说起[J]. 陆宇峰.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3]上访的“冤屈”、稳定的逻辑与治理的两难[J]. 王若磊.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4]“实用”法律观所衍生的悲剧——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样本的分析[J]. 陈金钊.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5]基层治理中的“制度悬空”:现状、原因与对策——基于信访为切入点的案例分析[J]. 刘晨,刘雁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04)
[6]国家主义的两重维度[J]. 丁轶. 政治与法律. 2017(01)
[7]李雪莲不是秋菊:试看民众倒退的法律意识[J]. 夏莹. 光彩. 2017(01)
[8]《我不是潘金莲》:论一个法盲的自我修养[J]. 毛亚楠. 方圆. 2016(23)
[9]秋菊二十年:反思“法律与文学”[J]. 陈颀. 读书. 2016(09)
[10]中国社会治理的两副面孔——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J]. 王丽萍,郭凤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本文编号:3163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16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