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1-05-26 18:02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和社会的互动过程,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通过社会化传授给了个体,个体成功的社会化,表明个体已经接受了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表明个体已经从社会文化中习得了生存生活的技能,逐渐地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角色。把法治文化溶入到人的社会化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人自身的特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法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都为把法治文化溶入到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但是,由于法治文化的多样性内容,诸如法治文化中制度、组织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只有在人们信仰法治后才会重视和尊重它们,所以这里所说的法治文化的社会化主要限于法治文化的精神层面即价值观方面的社会化,教育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以公民权利和自由为核心价值,树立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法治文化的社会化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比起来,既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注重正向的社会化、早期的社会化,都采用灌输、诱导和控制的方式,不同的是它们在目标上、内容上和承担社会化的主体上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的地方决定了影响法治文化的社会化的因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把法治文化溶入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可能性
    (一) 社会化的概念
    (二) 把法治文化溶入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可能性
        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化成功的前提条件
        2、人的早期依赖性是社会化的基础
        3、法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也为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二、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法治文化的价值观
    (一) 法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法治形态的多样性
    (二) 法治文化的价值观
        1、它是一种以公民权利和自由为核心价值的法文化
        2、它是一种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稳定的法文化
        3、它是一种制约国家权力,建立民主政治的法文化
        4、它是一种必须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及时妥善地实施权利救济的法文化
    (三) 法治文化的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的比较
        1、两者相同的地方
        2、两者不同的地方
三、我国法治文化的多面性
    (一) 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制约着法治文化的发展
    (二) 我国的法治文化与西方法治文化有着密切渊源
    (三) 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仍受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人的社会化
    (一)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不能忽视文化价值观对法治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2、不能忽视政治的影响
        3、不能忽视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4、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文化
        5、不能忽视法治的前提必须是善法
    (二) 人性恶是法治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
        1、人性恶是法治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
        2、法治文化是对人性恶的必要限制和合理宽容
    (三) 把法治文化的价值观溶入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具体表现
        1、人的社会化发展阶段和过程
        2、利用社会化不同发展阶段把法治文化溶入到个体社会化中
        3、利用不同的社会化载体把法治文化溶入到个体社会化中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J]. 宋淑霞.  商业经济. 2005(06)
[2]论法律文化现代化[J]. 高志玲,王运才.  台声.新视角. 2005(01)
[3]浅议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J]. 张智.  前沿. 2004(09)
[4]论法律文化及其构建[J]. 郝耀武,梁华.  学术交流. 2004(08)
[5]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主体与途径[J]. 张宝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6]浅议实现我国法律文化现代化[J]. 薛青.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7]对法治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 张青红.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人”与法之关系的法哲学思考[J]. 石文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9]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律思想的共鸣[J]. 赵运锋.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宪政文化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实现[J]. 徐晓刚.  唯实. 2003(11)



本文编号:3206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206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9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