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
发布时间:2017-04-23 13:05
本文关键词: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晚清时期,为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奴役,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有封建旧官僚开展的洋务运动,知识分子倡导的维新变法,还有农民阶级发起的义和团运动,然而这些运动都是从民间兴起的。清政府在1901年庚子事变受到巨大的创伤之后,终于下令变法,开启了清末十年新政时代。 清末新政的核心是立宪,所以本文选择以清末立宪为研究对象。而清政府为迅速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立宪的模仿对象,所以本文重在研究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探求在清末立宪的过程与结果中存有日本因素的地方,还原清末立宪中存有日本因素的全部图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清末立宪备受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前人对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是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概述,主要论述了清末立宪之前的社会背景,清末立宪与日本的关系,晚清政府模仿日本进行立宪的主要原因。第二章论述了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方式及主要内容,重在对比《钦定宪法大纲》与《明治宪法》的相同及相似之处,从文本角度探究立宪中的日本因素。第三章重在论述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效果及启示,从清政府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分析,立宪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分析立宪失败的原因,最后总结出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启示。 最后是结语部分,清王朝在其灭亡前夕锐意改革,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中是奇特的一幕。清末立宪取法日本,也为以后的法律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清末立宪 日本因素 钦定宪法大纲 明治宪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9;D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绪论8-11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8-10
- (一) 国外研究现状8-9
- (二) 国内研究现状9-10
-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10-11
- 第一章 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概述11-26
- 一、清末立宪与日本的关系11-18
- (一)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背景11-13
- 1. 晚清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1-12
- 2. 领事裁判权的奴役12-13
- (二) 近代日本立宪成功对晚清中国的刺激13-16
- 1. 明治维新与明治宪法13-14
- 2. 废除不平等条约14-15
- 3. 对外战争取得胜利15-16
- (三) 日本政府对清末立宪的推动16-18
- 二、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原因18-26
- (一) 主观意图18-20
- 1. 模仿日本收回领事裁判权18-19
- 2. 维护君主专制19
- 3. 寻求立宪捷径19-20
- (二) 客观形势20-23
- 1. 清政府财力匮乏20-21
- 2. 《日本国志》的影响21-22
- 3. 中国与日本具有文化同质性22-23
- (三) 各国宪法的比较选择23-26
- 第二章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方式及主要内容26-38
- 一、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方式26-31
- (一) 两次派员到日本考察宪政26-27
- (二) 模仿日本立宪过程确定预备立宪期27-29
- (三) 模仿明治政体改革官制29-31
- 二、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主要内容31-38
- (一) 以君权为立宪主线31
- (二) 以富国强兵为立宪目标31-32
- (三) 参照《明治宪法》制定《钦定宪法大纲》32-38
- 第三章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效果及启示38-51
- 一、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效果38-48
- (一) 没有实现预期目标38-41
- 1. 内忧外患依然存在39-40
- 2. 专制政权土崩瓦解40-41
- (二)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方式的不足41-48
- 1. 时空限制41-43
- 2. 缺乏政治支持43-45
- 3. 领导不力45-46
- 4. 清廷统治权威衰落46-48
- 二、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启示48-51
- (一) 坚持大胆引进与善待传统相结合48-49
- (二) 坚持社会制度与法律类型相适应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J];比较法研究;1994年01期
2 张建飞;张海峰;;法律自身的成长与修律变革的冲突——对清末修律指导思想的分析[J];法学杂志;2007年03期
3 毕连芳;试析清末修律中对中国传统法律理念的突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7期
4 郭成伟;郭瑞卿;;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路径——中国法律的变革与外来法律资源的本土化[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5 周力;简论晚清的三次“变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6 李细珠;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J];历史研究;2002年02期
7 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比较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王健;;晚清法学新词的创制及其与日本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季云飞;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10 郑大华;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J];求索;1987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2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