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与私权的和谐配置
发布时间:2021-07-14 15:23
公权和私权之间的配置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一个理论热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四次宪法修正案、2005年物权法草案、2006年新《公司法》和正在酝酿修改中的《刑事诉讼法》,每一部法案的酝酿和公布,都无不蕴含着制宪理念、立法原则的争议和突破。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制度层面的争点,反映到观念领域,就是公权与私权之间如何配置的博弈,尤其是向我们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公权向私权转移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的推进,关注私权法制建设的需要也就变得日益迫切。从一个公权至上转型到公权和私权并举,从根本上讲,就是解决公权和私权之和谐配置问题,尤其是从法律上,如何围绕公权和私权之配置而层层展开,从法律资源分配和制度安排上构建一种相得益彰的公私权之配置的和谐状态。本文拟从公权和私权关系的理论源起、公私权配置关系在历史上的类型、从现当代中国宪政历程窥视公权和私权的配置状况及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于公权与私权关系的配置设定,是从法制的角度思考,如何在立法上为两种权利(力)的关系设计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模式。总结历史上公私权曾经存在的方式以及它们的利弊情况,把我们引向了公私权和谐配置的思考。由于公权...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公权与私权关系的理论源起
(一) 理论预设之一: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
(二) 理论预设之二:社会契约
(三) 逻辑推论之一:公权来自私权的受让
(四) 逻辑推论之二:公权的价值取向—服务于私权
二、公私权配置关系在历史上的类型
(一) “大公权、小私权”的历史类型:大国家、小社会
(二) 公权小私权大的历史类型:小国家、大社会
(三) 第三种模式:公权私权和谐式
三、从当代中国宪政历程窥视公权和私权配置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 对新中国权力(利)模式之历史类型的定位:1949—1978
1、事实建构
2、理论指导
3、道德体系
(二)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从公权向私权转移的趋势
1、1988 年宪法修正案
2、1993 年宪法修正案
3、1999 年宪法修正案
4、2004 年宪法修正案
(三) 回应时代号召,建立和谐社会
1、对公权不应是简单的绝对弱化,而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确立私权的正当性
3、第三权力—来自社会的制约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84402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公权与私权关系的理论源起
(一) 理论预设之一: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
(二) 理论预设之二:社会契约
(三) 逻辑推论之一:公权来自私权的受让
(四) 逻辑推论之二:公权的价值取向—服务于私权
二、公私权配置关系在历史上的类型
(一) “大公权、小私权”的历史类型:大国家、小社会
(二) 公权小私权大的历史类型:小国家、大社会
(三) 第三种模式:公权私权和谐式
三、从当代中国宪政历程窥视公权和私权配置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 对新中国权力(利)模式之历史类型的定位:1949—1978
1、事实建构
2、理论指导
3、道德体系
(二)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从公权向私权转移的趋势
1、1988 年宪法修正案
2、1993 年宪法修正案
3、1999 年宪法修正案
4、2004 年宪法修正案
(三) 回应时代号召,建立和谐社会
1、对公权不应是简单的绝对弱化,而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确立私权的正当性
3、第三权力—来自社会的制约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84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28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