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法理创新
发布时间:2021-10-14 10:59
2001年初,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此,认真探索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科学内涵,尤其在法理方面的创新,对于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推进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六个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法理创新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第一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主要社会条件分析入手,对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社会需要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与“法”的内涵与作用;其次从道德建设的危机、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腐的清醒认识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以德治国”方略的现实性。 第二部分深刻探讨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试论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法理创新
一、 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 、 德与法--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课题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
2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
(二) 、 德治与法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严峻的任务
1 、 道德建设的危机
2 、 市场经济的发展
3 、 反腐的清醒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
(一) “以德治国”方略的理论渊源
(二) “以德治国”方略的形成与确立
(三) “以德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三、 “以德治国”方略对马克思主义法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的法德观
1 、 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属性
2 、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共同点
3 、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主要区别
4 、 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 “以德治国”方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法理思想的发展
四、 “以德治国”方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和贡献
(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
1 、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基础是“重刑轻民”
2 、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目标是“无讼”
3 、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是准礼入法
(二) “以治国方略”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
五、 “以德治国”方略对当代西方法理思想的借鉴与提高
(一) 当代西方人治与法治说
(二) 西方学者眼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 “以德治国”方略对当代西方法理思想的借鉴与提高
六、 “以德治国”方略理论意义与实践途径
(一) “以德治国”方略理论意义
(二)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践途径
主要参考书目
本文编号:3436026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试论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法理创新
一、 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 、 德与法--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课题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
2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
(二) 、 德治与法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严峻的任务
1 、 道德建设的危机
2 、 市场经济的发展
3 、 反腐的清醒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方略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
(一) “以德治国”方略的理论渊源
(二) “以德治国”方略的形成与确立
(三) “以德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三、 “以德治国”方略对马克思主义法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的法德观
1 、 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属性
2 、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共同点
3 、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主要区别
4 、 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 “以德治国”方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法理思想的发展
四、 “以德治国”方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和贡献
(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
1 、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基础是“重刑轻民”
2 、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目标是“无讼”
3 、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是准礼入法
(二) “以治国方略”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
五、 “以德治国”方略对当代西方法理思想的借鉴与提高
(一) 当代西方人治与法治说
(二) 西方学者眼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 “以德治国”方略对当代西方法理思想的借鉴与提高
六、 “以德治国”方略理论意义与实践途径
(一) “以德治国”方略理论意义
(二)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践途径
主要参考书目
本文编号:3436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43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