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法上的民事诽谤制度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论美国法上的民事诽谤制度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诽谤是名誉侵权的一种方式。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确立了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他人以诽谤、侮辱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权。然而,《民法通则》将构成要件不同的诽谤和侮辱行为置于同一条文中,规定较为笼统,未见诽谤概念的界定、构成及具体抗辩权的规定。除此之外,我国在立法之初未考虑到名誉权和表达自由的冲突问题,立法在名誉权和表达自由上侧重保护名誉权。我国民主法制的实现,需要拥有丰富且优秀的国际资料环境,需要汲取国内外各.种有益的法律文化。目前,我国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起草之际,诽谤制度的构建对于人格权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介绍美国法上的民事诽谤制度,望从中获取有益性启示。美国的民事诽谤制度沿袭于英国,其法律原则、规则和框架与英国诽谤法一脉相承,因此本文在介绍美国诽谤法时必然会提及英国,这是必要的。而在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将宪法第一修正案引入至诽谤法领域,在英国诽谤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事法律制度。本文以判例为基础,兼顾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来考察美国民事诽谤制度的概念、起源和发展、构成要件、抗辩事由和救济方式,以此为我国诽谤立法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美国民事诽谤制度概述。首先,介绍诽谤的概念,.诽谤概念主要来自于普通法。英美法上对诽谤的概念始终围绕着名誉受损展开,保护个人名誉是诽谤立法的唯一目的,并将诽谤界定为一种致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使他人对其躲避、嘲笑或不与其交往的事项。其次,介绍诽谤的起源和发展。根据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诽谤经历的几个过程。第二部分,美国民事诽谤制度的构成要件。本文将美国民事诽谤的构成要件分为五点来论述:第一,虚假、诽谤性言论。主要阐述诽谤性、虚假性这两个要素,如若言论真实或大体真实就不构成诽谤。诽谤性的解释有理性人解释标准、语境解释标准以及暗示诽谤中的结合附加事实解释标准等。虚假陈述分为事实陈述和观点表达,纯粹的观点表达不构成诽谤。第二,指向原告。在英美法上,指向原告是诽谤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向不明不构成诽谤。本文将指向性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点名道姓的指向性身份认定、含沙射影的指向性身份认定以及群体性诽谤的指向性身份认定。第三,发布,包括发布的构成、类型和几种特殊情境下的发布。第四,损害。损害是诽谤侵害行为的后果,该后果又可分为名誉方面的损害、精神方面的损害以及财产方面的损害。名誉方面的损害主要指的是名誉的外部损害,通常指对社害人的社会评价的降低,是一种存在于受害人意识之外的他人对其的看法。第五,不实性的过错。本文以判例为基础,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和分析美国诽谤宪法化的实践,在该实践中确立了当诽谤诉讼的原告是公共官员或公众人物时,原告需证明被告对所发布言论的不实性具有实际恶意。美国宪法化的实践体现了美国对表达自由的重视,对平衡名誉权和表达自由冲突问题所作的积极探索。第三部分,美国民事诽谤制度的抗辩事由。诽谤的抗辩事由是平衡原、被告利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的规定,可将诽谤的抗辩事由分为绝对特权抗辩和相对特权抗辩。绝对特权抗辩赋予被告在某种情形下当然、完全的免除责任,以保护更高的价值或更大的社会利益。相对特权抗辩仅在某些条件下,适当考虑行为人主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免去行为人因提供消息不实而产生的诽谤责任。第四部分,美国民事诽谤制度的救济机制。美国的救济机制主要有损害赔偿、禁令和撤回,其中,损害赔偿是英美法上最为重要的诽谤救济方式。美国民事诽谤的损害赔偿救济可以分为三类:名义上的损害赔偿、补偿性的损害赔偿和惩罚性的损害赔偿,补偿为主,惩罚为辅。第五部分,美国民事诽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首先,阐释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分析诽谤立法应考虑到平衡名誉权和表达自由之间的冲突问题。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官不具有“造法”的权限,我国也不具有违宪审查制度,将表达自由作为基本权利规定的宪法无法对民事诽谤领域施加影响。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就应当考量名誉权和表达自由的冲突与平衡问题,既要界定清晰诽谤的概念、构成,也要给表达自由以空间,设立诽谤的抗辩事由。此外,公共官员和公众人物对公众和媒体妨碍其名誉权的行为应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需要我国立法加以规定。最后,本文共提出七个方面的立法完善建议,希望写入未来的民法典之中:其一:界定诽谤的概念和构成;其二,增加“含沙射影”、“基于行为”的诽谤方式;其三,加入群体性诽谤的规定;其四,增加再发布者的发布责任;其五,引入“公共官员”和“公众人物”原则;其六,增加抗辩事由;其七,承认名誉利益的损害赔偿。
【关键词】:美国诽谤法 诽谤行为 名誉权 表达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71.2;D92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2
- 一、美国民事诽谤制度概述12-18
- (一) 诽谤的概念12-15
- 1. 普通法中的诽谤概念12-13
- 2. 制定法中的诽谤概念13-14
- 3. 相关权威法律词典中的诽谤概念14
- 4. 英美法系中诽谤概念的特点14-15
- (二) 诽谤的起源和发展15-18
- 1. 诽谤的起源15-16
- 2. 书面诽谤和口头诽谤的分离16-17
- 3. 宪法对民事诽谤的渗透和影响17-18
- 二、美国民事诽谤制度的构成要件18-40
- (一) 虚假、诽谤性言论18-24
- 1. 诽谤性言论18-19
- 2. 诽谤的意思解释19-22
- 3. 虚假性言论22-24
- (二) 指向原告24-28
- 1. 点名道姓的指向性身份认定25
- 2. 含沙射影的指向性身份认定25-27
- 3. 群体性诽谤的指向性身份认定27-28
- (三) 发布28-32
- 1. 发布的构成28-29
- 2. 发布的类型29-30
- 3. 几种特殊的发布30-32
- (四) 损害32-35
- 1. 名誉方面的损害32-34
- 2. 精神方面的损害34-35
- 3. 财产方面的损害35
- (五) 不实性的过错35-40
- 1. 普通法上的过错规则35-36
- 2. 宪法对过错规则的影响36-39
- 3. 总结39-40
- 三、美国民事诽谤制度的抗辩事由40-49
- (一) 绝对特权抗辩41-45
- 1. 受害人同意41-43
- 2. 司法、立法、行政程序中的特权抗辩43-45
- 3. 夫妻之间45
- 4. 法律所要求的发布45
- (二) 相对特权抗辩45-49
- 1. 相对特权抗辩存在的场合46-48
- 2. 相对特权抗辩的滥用48-49
- 四、美国民事诽谤制度的救济机制49-53
- (一) 损害赔偿49-52
- 1. 名义上的损害赔偿50
- 2. 补偿性的损害赔偿50-51
- 3. 惩罚性损害赔偿51-52
- 4. 美国的损害赔偿制度的特点52
- (二) 撤回52-53
- (三) 禁令53
- 五、美国民事诽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53-69
- (一) 立法完善的必要性53-56
- (二) 具体立法建议56-69
- 1. 界定诽谤的概念与构成56-58
- 2. 增加“含沙射影”和“基于行为”的诽谤方式58-59
- 3. 加入群体性诽谤的规定59-60
- 4. 增加再发布者的发布责任60-61
- 5. 引入“公共官员”和“公众人物”原则61-63
- 6. 增加抗辩事由63-66
- 7. 承认名誉利益的损害赔偿66-69
- 结语69-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进;中国完善和发展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J];国际新闻界;2005年04期
2 冯军;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自由[J];国际新闻界;2005年04期
3 张军;;两种表达自由及其法律保障——《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之解读与启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蔡定剑;;“馒头血案”与表达自由[J];浙江人大;2006年05期
5 姬朝远;;民意与表达自由之辨[J];理论学刊;2007年04期
6 王四新;;天价诉案与表达自由制度的完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杨久华;;试论我国网络表达自由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J];兰州学刊;2008年05期
8 王四新;;表达自由与民主政治[J];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匡四;;《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出版[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徐荣;;论表达自由的内涵及其价值[J];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关世杰;;数字化时代的表达自由和民主——试论完善“表达自由”国际法的必要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乔木;;表达自由:从各国的实践到普世政治文化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张军;;两种表达自由及其法律保障——《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之解读与启示[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林海;;校园里的表达自由——评Tinker v.Des Moines School District案[A];当代法学论坛(2010年第4辑)[C];2010年
5 于婷婷;;网络时代背景下表达自由的理性思考——以中国近年来网络事件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崔刚;;虚拟社会中表达自由的规制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泰峰;公民表达自由的理论及实现方式[N];法制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王尧;“占中”已不是行使正常的表达自由[N];人民日报;2014年
3 刘卉;微博表达自由的界限有其特殊性[N];检察日报;2013年
4 武汉大学博士生院 汤海清;网络时代公民行使表达自由权利的界限[N];黑龙江日报;2008年
5 邹涯竹;传媒的网络化与表达自由[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博士研究生 谢远扬;对网站拒绝删帖的思考[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萧瀚;表达权是基本人权[N];南方周末;2007年
8 人民法院报社社长 倪寿明;表达自由与公平审判之间[N];人民法院报;2013年
9 李承志;舆论“宽法”不等于媒体可以“宽言”[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钟斯羽;“删帖不合法”是对法律的误读[N];检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惟勤;论网络表达自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李兆丰;英美传统下的表达自由发展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崔明伍;欧洲人权法院表达自由判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李盛之;美国大众传播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龙;论我国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规制[D];湖南大学;2009年
2 熊琰;网络表达自由的保障和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陆艳超;公民表达自由权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4 王晓瑞;网络表达自由及其限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王晨;论网络表达自由的保障与限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李岩;网络表达自由的保障与限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7 崔百清;论网络表达自由[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赵成峰;论表达自由[D];外交学院;2005年
9 韩舒;网络传播中的表达自由[D];广西大学;2006年
10 徐云龙;论表达自由的实现[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美国法上的民事诽谤制度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5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