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实务与理论张力关系下的美国多重代表诉讼制度

发布时间:2022-02-18 21:31
  多重代表诉讼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判例法,早期判例采用不同理论适用多重代表诉讼,对股东起诉的程序要件设置严格要求。近年,特拉华州最高法院判例放宽程序要件,起到示范性作用。在以母子公司运营已成常态化背景下,我国引入多重代表诉讼已成必需。在完善单一股东代表诉讼之基础上,构建与之相协调的多重代表诉讼制度。即该制度应当适用于具有实际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中。母公司股东起诉前,应当向子公司董事会履行前置程序。当发生股份交换等股东非自愿放弃股份的情形下,股东依然享有诉权。为防止滥用诉讼,明确股东的起诉应以母公司发生实际损害为前提。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06)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多重代表诉讼的实务与理论论争
    (一)多重代表诉讼的起源
    (二)判例之对立
        1. 肯定多重代表诉讼的判例理论
            (1)法人格否认法理(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2)共同控制理论(common control)
            (3)双重信义义务理论(double fiduciary theory)
            (4)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5)特定履行理论(specific performance theory)
            (6)母公司股东的最终损害理论(ultimate harm falls on the parent’s shareholders)
        2. 否定多重代表诉讼的判例
    (三)学说之争议
        1. 肯定说
        2. 否定说
    (四)传统理论的确立及对程序要件的扩大适用
二、特拉华州对多重代表诉讼演进的推动
    (一)股份交换对同时持股原则的调整
        1. Schreiber v.Carney案[34]
        2. Fischer v.CF&I Steel Corp.案[37]
    (二)继承传统理论的判决
        1. Sternberg v.O’Neil案[40]
        2. Rales v.Blasband案[42]
    (三)Lambrecht v.0’Neal[47]判决的影响
三、对我国制度构建的启示
    (一)多重代表诉讼的特殊作用
    (二)单一股东代表诉讼无法满足救济
    (三)突破多重法律人格构建多重代表诉讼制度
        1. 股份交换后的原告资格问题
        2. 前置程序的履行对象
        3. 母子公司的控股关系
        4. 滥用诉讼的防范
结语



本文编号:3631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631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