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
本文关键词:中日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青少年 法制教育 中日比较 青少年违法犯罪
【摘要】:对于法制教育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专业性的基础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近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在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差异,导致差异的原因既与国情、世界形势有关,又与法律制度本身的性质、功能有关。同时青少年法制教育既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畴,也属于法学的研究领域,属于交叉科学。通过对比中日两国青少年法制教育,从中找出差距,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服务。 本文之所以将日本作为比较对象,一是由于中日两国均是历史悠久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历来重视“礼”与“德”的修养;二是日本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和公认的低犯罪率国家,其在青少年法制教育某些方面值得我国借鉴。在介绍我国的资料中,除了统揽我国的一般情况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穿插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来说明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在情况特殊的西藏,其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不同现状。 第一部分:近代中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发展历程。日本方面分别从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5年,以及1945年之后两个阶段阐述日本青少年法制教育概况。我国方面分别以1840年鸦片战争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两个结点,分别叙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其中在论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将以史料为例证,突出“史”的部分。通过近代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挖掘出优秀的法制教育方法。 第二部分:中日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本章是论文的重中之重,充分运用比较法,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在学校法制教育比较方面,从学科设置、教育目标内容、法教育核心价值、法教育教材、法制教育师资、法教育专业项目开展、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合作方式等八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一般性的横向比较,此外还简要说明西藏昌都地区法制教育的鲜明特点。在家庭法制教育方而主要对不利环境因素、教育方法两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法制教育方面,本部分除了一般性地阐述通过社会法制教育对象、宣传形式、教育途径等方面的比较之外,重点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说明西藏社会法制教育宣传的特点。 第三部分:日本青少年法制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此部分,中日两国虽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都在步入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传统思想与外来文化的价值冲突、社会约束与个性发展的激烈冲突,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因此两国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是如何采取良策应对青少年犯罪发展趋势,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是我们需要努力思考的。
【关键词】:青少年 法制教育 中日比较 青少年违法犯罪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4;D432.6;D93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8
- 一、研究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12
- (二) 实践意义12
- 二、文献综述12-13
- 三、研究方法、难点与创新13-14
- (一) 研究方法13-14
- (二) 研究难点与创新14
- 四、概念界定14-18
- (一) 青少年的内涵14-15
- (二) 青少年法制教育15
- (三) 相关概念区别15-18
- 第一章 近代中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发展历程18-23
- 一、日本近代发展历史18-21
- (一) 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5年二战结束18-20
- (二) 二战后的发展历程20-21
- 二、中国近代发展历史21-23
- (一) 清末至民国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发展历程21-22
-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发展历程22-23
- 第二章 中日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法制教育比较23-40
- 一、学校法制教育比较23-32
- (一) 教学科目设置比较23-25
- (二) 教育口标内容比较25-27
- (三) 法制教育核心价值比较27-28
- (四) 法制教育的教材比较28-29
- (五) 法制教育师资比较29-30
- (六) 法制教育中开展专业项目的比较30-31
- (七) 学校与家庭合作方式的比较31
- (八) 学校与社会合作的方式的比较31-32
- 二、中日家庭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32-34
- (一) 家庭法制教育中的不利环境因素比较33
- (二) 教育方法比较33-34
- 三、社会法制教育比较34-40
- (一) 社会法制教育中的不利环境因素比较34-35
- (二) 社会法制教育宣传形式比较35-36
- (三) 社会法制教育机构比较36-38
- (四) 社会法制教育活动载体比较38-40
- 第三章 日本青少年法制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40-42
- 一、法学理论上的借鉴40
- 二、注重道德教育的培养40
- 二、学校教育上的借鉴40-41
- 四、家庭与社会教育上的借鉴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社会实践及取得成果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景轩;王印华;;日本教育审议会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梁忠义;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过去与现在[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3 刘思安;近代以来日本的高校引智与科技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李文英;;日本和谐教育发展的曲折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5 陈兆肆;;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中小学教育[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6 刘揖建;;日本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7 魏峰;日本明治时期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J];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8 闫峰;;日本明治时期商业汉语教科书出版情况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吴建华,潘毅文;日本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刘华英,吴建华;战后日本国家私学观对私立大学的促进[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朴今海;朴君峰;;20世纪初日本对东北朝鲜族地区的教育侵略[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王帅;;比较新罗与日本的遣唐留学生教育活动[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于洪波;;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与日本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王立娟;田莉;;近代日本小学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毕苑;;近代公民教育的兴起及转向——以公民教科书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6 臧佩红;;日本幕府末期的教育及其近代因素[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如意;临时教育会议与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5 方家峰;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11年
6 陈君;封闭、开放与综合[D];河北大学;2011年
7 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娟;诚信教育视域中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余圆圆;高师院校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璐;日本高等工科教育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方鼎;近四十年来日本历史学习指导要领的变迁及其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蕊;清末之《奏定学堂章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晓;儒学东传及对古代日本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范莺莺;日本法制控近代化过程中的法学教育[D];兰州大学;2011年
9 文涛;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俊芝;20世纪日本对英美法的移植及其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日青少年法制教育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0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51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