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文本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文本研究
【摘要】:“行政诉讼,乃为保障人民对抗违法的公权力侵害之最重要的法律制度。”1它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形成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通过设立与普通法院平行的行政法院专门受理行政诉讼,一种是由普通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传统中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可以追溯至1909年,与行政诉讼相关的法规范始于清末修律时草拟的《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民国初年颁布过《平政院编制令》及北洋政府《行政诉讼条例》,直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选择了单独设立行政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模式,才确定了中国近代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主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行政诉讼法规范,这部法律的颁布不仅是行政诉讼制度专门化的体现,更折射出国家对行政机关应依法行政的迫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一度发挥着三项基本职能:保障行政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公正行使审判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纠察行政机关之违法处分或决定;为人民申诉和请求行政赔偿提供依据。即便于今日翻开布满尘垢的它,其光芒依然夺目,我们不仅会受益良多,也会不由自主地为当时先进的立法所震撼,以至于台湾地区将这部法律沿用(经修正)至2000年。但目前学术界对这部法律的研究多是将它作为行政诉讼制度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被提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未可见。本文则希望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的分析,剖析总结这部法律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破解我国目前行政诉讼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参考建议。 本文内容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来源、选题意义、文章的写作思路,初步阐明写作背景和目的,同时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进行总括性的介绍。 第一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概况”分别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立法背景和迁演情况两个方面阐述了该法的由来与发展,,交代了该法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该法实施的政治环境,辨明了该法的性质和地位,也梳理出该法对前法的承继与其后的变更。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颁布于1932年,时值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中国版图,结束军阀混战,政治较为稳定平和。这也为该法颁布之后何以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释因。同时,这一时期内外思想交流频繁,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传入中国,人民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这为该法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理论、行政裁判司法化的发展又为该法的编撰播下了理论的火种。再者,从清末《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到北洋政府《行政诉讼条例》,行政诉讼立法活动在我国已有初步实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正是在此基础上几经争论承继和修改而成。 第二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文本分析”,首先从外在结构的角度对该法于六法体系之公法体系定位和不分章节的立法形式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该法文本内容对该法所规定的行政诉讼主体、行政诉讼之审理过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裁判、再审、执行及诉讼费用问题加以了详细分析。再次,通过与外在价值对比,重点分析了该法的内在价值:参与、公正、法治。最后,对三民主义立法原则与该法规范之间统一和冲突的关系分别进行了阐明。 第三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的法律适用和社会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数据统计及对比,从三个角度对行政法院案件受理情况分析,得出行政法院受案总数是平政院受案总数的四倍多;原告数量越多的省份其经济和法治水平越发达;法人为原告的案件占比较大;原告胜诉率较高。通过解读典型案例的判决主文还原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的法律适用情况,并结合现代行政诉讼法理论对其加以评析。由第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案件的审查深度涉及法律审和事实审,行政法院可依职权主动调查并直接变更行政处分,法律适用规则方面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由第二个典型案例得出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原告的诉讼权能有所区别,行政法院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倾向。由第三个典型案例得出司法权主动监督行政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边界还没能被很好地识别,老百姓的诉讼心理多停留在“洗刷冤屈”,“权利意识”并不十分清晰。 第四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研究之归结”从历史性创新与突破、现世观照与功用以及对后世的不良羁绊及教训三个角度分析了该法对行政法治的追求与实践。首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在制度规范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规定了行政法院为唯一的行政诉讼审判机构,创设了行政损害赔偿制度和行政判例制度;突破先例规定满足法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再审;率先作出了经审查后允许撤诉的规定;增加公示送达的规定,并赋予非法人团体行政诉讼当事人资格。该法的适用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创新表现为:完善了再审“证物”的规范,扩展了判断行政处分是否合法的依据,还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处分的概念。其次,揭示该法在限制行政权力、维护秩序、保护人民权利、增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的现实观照与功用。当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实行一审终审、全国仅设一所行政法院、仅允许撤销之诉、诉愿前置的规定也对后世产生了不良羁绊,由此教训得出应该科学设置审级和审判组织,增加诉讼类型和与之相应的裁判类型,诉讼前置程序应留有选择余地。 “结语”部分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进行总体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从颁布之初的27条修改至30条,不分章节,共计千余字,主要条款可归结如下:行政诉讼主体、受案范围、审理、判决及执行、诉讼费用、诉讼程序规范。笔者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程序规定和实体审理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该法的适用对监督行政机关活动,救济人民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2、该法开创了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之先河。3、我国行政诉讼判例制度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伊始。4、该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适用范围最广的行政诉讼法。5、该法的适用证实了行政法院制度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借鉴该法的成功经验得出针对我国目前行政诉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参考建议:1.在现行《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中写入“解决行政争议”,并以此作为拓宽受案范围的起点。2.设置隶属最高司法机关的两级行政法院,并按地域情况设置分院,保留两审终审制,两级行政法院的人、财、物都由最高人民法院直管,以此保障行政审判独立性,帮助破解行政诉讼“立案难”问题。3.建立行政诉讼判例制度,增加行政判例为行政诉讼裁判依据。
【关键词】:行政诉讼 行政法院 行政官署 行政处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5.3;K25;D929
【目录】:
- 内容摘要4-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2
- 引言12-15
- (一) 选题来源12-13
- (二) 选题意义:在历史中探索未来13-14
- (三) 本文基本框架14-15
-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概况15-25
-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的立法背景15-20
- 1. 思想基础15-17
- 2. 政治基础17-18
- 3. 理论基础18-20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原则20-22
-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的承传与迁演22-25
- 1. 清末《行政裁判院管制草案》22-23
- 2. 北洋政府《行政诉讼法》23-24
-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24-25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文本分析25-44
- (一) 结构分析25-26
- (二) 文本内容分析26-40
- 1. 行政诉讼主体26-30
- 2. 行政诉讼之审理30-36
- 3. 行政诉讼之裁判36-39
- 4. 再审39-40
- 5. 诉讼费40
- (三) 内在价值分析40-43
- 1. 参与41-42
- 2. 公正42-43
- 3. 法治43
- (四) 立法原则和规范之间的关系分析43-44
-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的法律适用与社会影响44-60
- (一) 行政法院案件受理情况分析45-48
- 1. 受理总数与结案总数分析45
- 2. 从《行政法院判决汇编》90 个案例分析45-47
- 3. 判决结果分析47-48
- (二) 典型案例的分析48-60
- 案例一:重庆永美厚银行诉财政部违法吊销营业执照48-53
- 案例二:英国驻利华肥皂有限公司诉商标局违法撤销商标专用权53-57
- 案例三:李卓夫诉湖南省政府撤销再诉愿决定并请求损害赔偿57-60
- 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研究之归结60-67
- (一) 历史性的创新与突破60-63
- (二) 现世的观照与功用63-65
- (三) 对后世的羁绊及教训65-67
-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述红,黄仕红;应对WTO挑战的司法审查制度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凌小凤;胡渠凡;梁东鹏;;论国家权力架构下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独立性及其关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章剑生;;论行政立法程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4 罗昕;;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争议、比较、评论与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5 杨昂;;司法独立:在理念与制度之间——评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6 陈彤;;管制抑或竞争:选择权应该交给谁?——探析“州政府行为豁免原则”背后的问题意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7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8 王克稳;;论行政拒绝行为及其司法审查——以郑广顺申请规划认定案为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9 张娟;;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的法律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10 汤俪瑾;;论政府诚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磊;;大学章程四题[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王祺国;;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桂万先;;近代中国审检关系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杨军剑;;公众参与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以郑州的社会管理实践为例[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沈开举;王红建;;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解读——一种检验反证的思路[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8 刘茂林;;村民自治权之规范求证及解题[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9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10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殷会玲;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D];河北大学;2007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冲;司法赔偿制度要论[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毕波;论行政调查[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晰策;大学生权利救济[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许英伟;行政协助制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讼法》文本研究
本文编号:513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51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