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劳动关系模式下劳动者职业稳定权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日本劳动关系模式下劳动者职业稳定权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日本独特的长期雇佣模式、年功序列制度、劳动力供需调节机制等对稳定劳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现代型劳动关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保护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日本对劳动者职业稳定权保护采取的措施,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作者单位】: 山东管理学院;
【关键词】: 日本 劳动关系 职业稳定权 启示
【分类号】:F249.313;D931.3
【正文快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稳定与合作的劳资关系构成了日本劳动关系的显著特点。雇佣安定化、通过联合协商促进合作沟通、增产利益公平分享的三项基本原则成为日本劳资关系走向合作的重要基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市场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劳动者独立化的影响,日本劳动关系发生了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容;;日本企业劳资关系的演进——从“利益一致型”到“利益协调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5期
2 刘晓倩;;日本劳动关系的调整变化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0年02期
3 王默凡;;日本终身雇佣制的历史变迁[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阿部诚;李莲花;;经济危机下日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秀敏;我们从战后的日本教育中学习什么——借鉴日本发展经验,建设我国小康社会[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唐立山;刘芳;;从日本文化的塑造谈我国儒学文化的弘扬[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吴仁洪;论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J];财贸经济;1987年08期
4 邹远修,孙丽青;外来文化与日本的历史进程[J];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5 李鹏军;;客观因素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家;2011年10期
6 李萍;日本“入关”后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阶段性动态调整[J];东北亚论坛;2003年03期
7 庞晓波;黄卫挺;;国际体系结构与国家行为:一个博弈理论模型[J];东北亚论坛;2010年03期
8 刘文;;日韩工会发展比较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2年02期
9 田野;;日本非典型雇佣的发展及其启示[J];东疆学刊;2011年02期
10 李鹏军,张超林;日本入关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对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卉;吴红列;;论劳务派遣滥用及其法律规制[A];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张颖慧;企业组织变动与工作权保障[D];吉林大学;2012年
3 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年—195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宇;战后日本国债的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安洋;日本特殊法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巩顺龙;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东北制造”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程文明;日本“大国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庄佳强;需求因素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吴佩军;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年
10 王迎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业文;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许克娟;日本家族企业近代化转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戴斐斐;新日式家具的设计思想及其对中国家具设计的启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杭静;民间资本与“经济奇迹”[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玲;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桑青松;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孔凡武;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D];宁波大学;2011年
8 金春燕;世纪之交日本大企业劳使关系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超;日本就业调整补贴制度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10 张艳芳;试论劳务派遣外国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文明;终身雇用制历史考察[J];东北亚论坛;2004年01期
2 劳宝埠;日本劳动法制改革的动向及问题[J];工会博览;2002年05期
3 陈志标;新世纪初日本工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张为杰;;企业通用人力资本培训激励研究——基于贝克尔模型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1年07期
5 杨斌;;二战后日本企业的特质和经营模式——“信赖体系”的生成、结构、机能及其“惯性领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6期
6 郭志刚;司曙光;;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劳动关系微观结构模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01期
7 华迎放;日本的劳动关系调整[J];中国劳动;2002年03期
8 沈士仓;日本终身雇佣制与中国固定工制度的异同及其改革[J];南开学报;1998年05期
9 林新奇;;重审终身雇佣制[J];企业管理;2008年07期
10 李士忠;试析日本劳动雇佣制度的演变[J];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良敏;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劳动关系[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上海建立劳动关系联席会议制度[J];工会博览;2002年10期
3 聂党生;企业劳动关系要建立三方协调机制[J];工会博览;2002年22期
4 于冠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本质特征与调整机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童兆颖;;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格局新特点[J];工友;2002年05期
6 石美遐;;我国“入世”后的劳动关系走向[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7 肖振邦;;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8 罗家旭;对《试析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几点看法[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9 张剑;此案的劳动关系是否具有连续性[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10 李俊霞,曾礼;我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道德基础的重建[J];桂海论丛;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安顺;均衡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福生 通讯员 陈静;地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葛筠 储北平 韩冬明;潜山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安庆日报;2007年
4 王亚南;以劳动关系和谐促企业经济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5 张亚男 马泾洋;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司志通 孙文平 李晓君 记者 建勇;我市举行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授牌仪式[N];承德日报;2007年
7 李蕾;上海首次发布劳动关系和谐指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杨海军 通讯员 骆天荣 韩金岭;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交流会召开[N];昌吉日报;2007年
9 寿爱华;浅谈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N];中国建材报;2007年
10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雪;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赵莹;论隐蔽劳动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欧阳杰;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洪丽;转型期我国政府的劳动关系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符以昕;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颖;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唐宏伟;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郑丽娜;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瑞莉;论非典型劳动关系[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34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3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