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观照下的法庭辩论模式
本文关键词:和而不同: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观照下的法庭辩论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间性 理性辩论 律师 社会符号观 法庭话语
【摘要】:针对当前有关律师辩论的讨论,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观为切入点,从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观点出发,着重对理性辩论模式进行法律语言学建构。根据哈氏对理性交往的参与者应具有的角色关系的阐释,归纳出理性辩论的基本特点,找到这些特点在话语层面的反映与实现。接着以平等自由的言语角色关系如何在话语中实现为例,对本文的模型进行语料说明。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理性辩论 律师 社会符号观 法庭话语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YY067) 安徽师范大学校级项目培育基金(2012rcpy021)
【分类号】:D90-055
【正文快照】: 当前司法改革中,律师的辩论语言如何适应新的庭审方式已经成为重要论题。在讨论庭审辩论中的问题时,张军等提出目前比较理想的辩论模式是“理性辩论”,具体体现为:“第一……第二,对方有道理、符合法律观点的要给予肯定;第三,对方确实提出一些不适合的观点,可以进行辩论,但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童世骏;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3期
2 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郭梅;赵黎;;孔子的为师之道对现代教师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袁传璋;;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徐良;李慕蓉;;论“孔颜乐处”中的安贫乐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郄普;;略论孔子的性命之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张轶;;神圣的礼器比喻——以“瑚琏”意象为起点浅析孔子的礼仪观与祭祀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高艳菊;;浅析英汉语礼貌现象中的拒绝言语行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李萌;;《论语》中的德育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刘卫华;;论中国古代求诸于内的“和心”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李义敏;;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一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林素容;;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罗江文;;从《论语》等先秦典籍看儒家诚信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白子超;;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丁静;王海峰;;副词“一概”“一律”语用考察[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7 孙尊章;徐凌;;“不以其道得之”再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亚利;;“无友不如己者”辨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9 赵克平;;儒家教育伦理体系及其当代价值[A];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雅言”与政教[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国文论的常与变[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6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浩;《医心方》体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隋慧诚;孔子的育人艺术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莉莉;从孔子教育思想思考现在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米丹丹;《论语》所包含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莹;汉语中拒绝请求行为的性别差异探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琳;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宽容及其制度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娟;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践[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建华;情态动词与礼貌层级[J];福建外语;1997年04期
2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3 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4 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2期
5 何兆熊;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6 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迎;浅谈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的表征[J];台声.新视角;2005年01期
2 徐代云;;浅谈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闫艳;;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年10期
4 王永章;;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陈丹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间性转向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12期
6 孙庆斌;;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J];理论探索;2009年03期
7 胡朝;吴育林;;公共生活的“主体间性”探讨[J];实事求是;2011年03期
8 张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王青民;姜纪垒;;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机会公正[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
10 徐甜;;也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J];学理论;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成龙;;李大钊主体间性思想探析[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为华;;文化间性与和谐世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3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西苹;WTO挑战哲学[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N];检察日报;2008年
6 淮阴工学院 江应中邋 ;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龚浩群;探寻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济民;怎样预防夜间性心绞痛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芳;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科;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7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曹小艳;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79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7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