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7-09-11 05:26

  本文关键词:论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 媒体诽谤诉讼 举证责任 历史变迁


【摘要】: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传播中的失实报道也对人们的合法权利造成侵害。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并进行公开传播、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行为。媒体诽谤是指大众传媒在发布信息时造成个人名誉损害的行为。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都是法律赋予民众的基本权利,两者一直在博弈,有关媒体诽谤诉讼的案件不断增多。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媒体诽谤官司中,媒体败诉率高达69%,而美国只有8%。1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作为调整两项基本权利的硬约束,对权利义务的界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法律规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往往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几乎没有对媒体诽谤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专门化、系统化研究,而细化到对美国媒体诽谤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研究更是寥寥,大多是作为诽谤罪研究或者案例研究的点缀之笔而存在。因此,笔者对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变化做了详细的梳理,重点探讨了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变化的法律规范价值和历史原因。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从诽谤和举证责任的定义出发,阐述了媒体诽谤的含义与特点,延伸介绍了举证责任分配原理及其对诽谤法律规制的意义。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详细论述了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通过个案解析与法理分析的形式,辅之以图表,使纷繁复杂的法律问题逻辑清晰的展现出来,一目了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通过对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变迁的法律规范价值和社会历史原因进行探究,使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更加深刻。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概念分析、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通篇涉及到很多理论观点,运用了多名学者的理论做支撑,案例分析作为各分论点的论据,穿插在整篇文章的写作中。
【关键词】:美国 媒体诽谤诉讼 举证责任 历史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71.2;DD9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
  • 二、 研究现状13-16
  • (一) 关于媒体诽谤的比较法研究13-14
  • (二) 媒体诽谤诉讼类型化研究14
  • (三) 诽谤诉讼抗辩事由研究14-15
  • (四) 中国媒体诽谤举证责任研究15-16
  • 三、 研究目的与方法16
  • 四、 创新之处16-18
  • 第二章 诽谤概述及举证责任分配原理18-23
  • 一、 诽谤概述18-19
  • (一) 诽谤与媒体诽谤18-19
  • (二) 诽谤的构成要件19
  • 二、 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19-21
  • (一) 举证责任的含义20
  • (二) 举证责任分配理论20-21
  • 三、 诽谤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践价值:平衡法益21-23
  • 第三章 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23-30
  • 一、 继承英国普通法:实行严格责任23-24
  • (一) 煽动性诽谤时期:越真实,越诽谤23-24
  • (二) “曾格案”确立新原则:真实可抗辩24
  • 二、 诽谤法宪法化:举证责任的二元化24-30
  • (一)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实际恶意”原则24-26
  • (二) “实际恶意”原则的发展:从公共官员到普通个人26-28
  • (三) 《费城报》诉海普斯案的回归28-30
  • 第四章 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举证责任变迁的规范价值30-37
  • 一、 诽谤诉讼的归责原则与举证责任30-34
  • (一) 归责原则的分类30-31
  • (二) 不同归责原则对举证分配的影响31-32
  • (三) 举证责任的变化对新闻自由的影响32-34
  • 二、 诽谤诉讼的抗辩事由与举证责任34-37
  • (一) 诽谤诉讼抗辩事由及分类34
  • (二) 举证责任向原告转移导致真实性抗辩式微34-35
  • (三) 公正评论抗辩对举证责任的影响35-37
  • 第五章 美国媒体诽谤诉讼举证责任变迁的社会历史原因37-47
  • 一、 国家制度转型对诽谤诉讼法律规制的影响37-40
  • (一) 从英属殖民地到独立合众国:对普通法传统的依赖37-38
  • (二) 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修改普通法原则,摒弃严格责任38-39
  • (三) 从宪法到宪政:民权运动推动诽谤法宪法化39-40
  • 二、 政治形态变化对诽谤诉讼法律规制的影响40-43
  • (一) 党派斗争使煽动性诽谤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40-41
  • (二) 国家安全问题使煽动性诽谤罪数次死灰复燃41-43
  • 三、 最高法院体制与诽谤法调整变革的渊源43-44
  • 四、 言论自由学说理论对媒体诽谤法律规制的影响44-47
  • (一) 国家行为理论的发展:最大程度保护言论自由44-45
  • (二) 米克尔约翰理论:公言论受绝对保护45-47
  •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艳颖;杨颖;;媒体侵害隐私权行为及防范的法律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宋素红;罗斌;;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推定的滥用及其原因——中美新闻诽谤诉讼程序性责任的分担比较[J];国际新闻界;2006年06期

3 宋素红;田丽丽;;证明责任倒置与媒体高败诉率的关系[J];国际新闻界;2007年01期

4 张金玺;;试论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损害后果认定[J];国际新闻界;2008年02期

5 欧爱民;;言论类型及其法律保护——以美国法为视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张金玺;;论美国诽谤法之类型化归责体系[J];国际新闻界;2012年08期

7 姚经华;论新闻诽谤[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刘志刚;宪法“私法”适用的法理分析[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9 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10 任东来;新闻自由与个人名誉的艰难平衡——关于美国媒体的诽谤诉讼[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仁荣;论诽谤[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崔明伍;欧洲人权法院表达自由判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文雁;论英国对诽谤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8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828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