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德法互补的法文化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德法互补的法文化
更多相关文章: 以德化民 以法治国 德法互补 法文化 中国古代
【摘要】:在中华法文化中,德法互补不仅是法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其精华之所在。在中国古代,德的功用之一在于以德化民,在于唤起民的内在的正直天性,使民远恶迁善,使人心纳于正道的规范。以德化民不仅表现为内在的化人性之恶,也表现为外在的化不良之俗。然而,纯任德化还不足以安民立政、禁暴止邪,推动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必须辅之以政刑法度。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法为治国之具"的主张,由皇帝亲掌国家立法和司法,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立法和司法原则。中国古代德法互补的法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法律思维的杰出创造。它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 以德化民 以法治国 德法互补 法文化 中国古代
【分类号】:D909.2
【正文快照】: 在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中,法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独树一帜,傲然自立于世界法文化之林。不仅如此,悠悠四千余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法文化的历史和中华文化一样从未中断,它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典型性都是其他文明古国所少有的。在中华法文化中,德法互补不仅是法文化的核心内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皓政;;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孙启荣;“大叔完聚”之“完、聚”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3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郭振香;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张道升;;羿射日的三重证据及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徐倩;;论神怪小说对传统伦理秩序的维护[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超;;“先农”与“神农炎帝”——以里耶、周家台秦简为中心的讨论[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周凤五;;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杨福瑞;;北方游牧民族的穹庐观念与毡帐文化[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4 方铭;;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与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尚学锋;;竹简诗论“《卷耳》不知人”的阐释史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徐杰令;;略论春秋邦交中的使节[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戚海峰;;中国消费者独特消费品偏好形成机制分析:基于控制欲望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何胜冰;;韩非之术探研[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0 李健;;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意义及价值[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文;;中国法文化的四阶段[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法文化展示[J];人民司法;2008年08期
3 接剑桥;张驰;;试论和谐法文化[J];法制与社会;2008年25期
4 沈红卫;汪文清;;程序法文化引论[J];时代法学;2011年01期
5 角田猛之;郑路;李畅;;关于法文化和法文化学概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俞荣根;;中国固有法文化及其在今天的位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7 公丕祥;;传统东方法律文化的政治型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法文化理论的述评[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8 何勤华;鸦片战争前中国法文化对外国的影响[J];江海学刊;2002年03期
9 缪因知;;异同之辨见精神:读《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J];中西法律传统;2003年00期
10 蔡莉敏,陈晨;骑士、侠客与法文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立民;高s,
本文编号:900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0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