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报复正义的法律心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3:01

  本文关键词:报复正义的法律心理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报复正义 法律心理学 法治


【摘要】:报复正义是一种“各得其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始、朴素、直觉的正义观念、心理感受和道德感情。其蕴涵着深刻的法律价值逻辑,有着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报复正义作为一种人性本能的体现,有着正义的基因,将其作为一个法律问题来探讨,具有深刻的法理学意义。 一方面,报复正义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其一,报复正义具有人性基础,是人性本能的体现和人的意志的自然表达,并且承载着一种正义理论;其二,报复正义具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礼法习俗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都为报复正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其三,报复正义具有对法律情感的趋同,符合儒家思想也符合法律倡导的伦理,正是受到侵害的人所具有的报复本能指引着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支撑着现代司法的正常运行;其四,报复正义趋向法律信仰,在日趋文明的社会规则调整下,,要更精准的体现正义就要求主体具备法律信仰,将报复正义引向法律正义;最后,报复正义有着重要的价值,推动了人类社会对正义的持续追求,启发人们追求正义形式和手段的完善,建立和维护了实现正义的多元机制。 另一方面,在文明秩序之下,报复正义也有其局限性。第一,报复正义具有不可控制性,用以表达报复正义的复仇行为是狂乱的暴力行为,具有破坏性,且无法摆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因此会形成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第二,报复正义具有不确定性,其是以私人力量来追求正义的,行为往往会带有随意性而偏离了正义;第三,报复正义具有残酷升级的必然性,如若引领不当,则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如恐怖主义、暴乱、地区冲突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思考报复正义的中国境遇及现实价值。在中国语境下,报复正义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法律理应吸收报复正义的要素。从“恢复性司法理念对报复正义的眷顾”、“以情理法结合方式吸收报复正义”、“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共同实现法律正义”三个角度实现报复正义与现代法治的对接,也即报复正义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报复正义 法律心理学 法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05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一、 报复正义一般理论9-17
  • (一) 报复正义概念解析9-11
  • (二) 报复正义核心要素11-17
  • 二、 报复正义的正当性证成17-26
  • (一) 报复正义的人性基础17-18
  • (二) 报复正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18-21
  • (三) 报复正义对法律情感的趋同21-22
  • (四) 报复正义趋向法律信仰22-24
  • (五) 报复正义的价值24-26
  • 三、 文明秩序与报复正义的局限性26-28
  • (一) 报复正义具有不可控制性26
  • (二) 报复正义具有不确定性26
  • (三) 报复正义具有残酷升级的必然性26-28
  • 四、 报复正义的中国境遇及现实价值28-34
  • (一) 中国语境下的报复正义现状:以死刑存废为典型的考察28-29
  • (二) 报复正义的现实价值29-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9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39-40
  • 后记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光;中日古代复仇问题比较[J];比较法研究;1994年02期

2 孙云;张学玲;;复仇法的遗留与任侠者的产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迈克尔·达尔比,王立,魏彬彬;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4 迈克尔·达尔比,王立,魏彬彬;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续)[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5 郭永庆;;量刑中民意导入机制研究[J];法律适用;2009年11期

6 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J];法学评论;2003年05期

7 张建国;中国古代复仇观之我见[J];法学;1998年08期

8 袁锦晖;;法律与复仇:理性的替代与秩序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9 桂萍;;中西复仇文学的法伦理解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王兴;;礼与法的冲突——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的法文化解读[J];经营管理者;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冬梅;杀人者死的中国传统观念及其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维林;法律意识的心理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宣阁;中国古代复仇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3 魏晓华;中国人的报恩心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秦双星;情理法视阈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唐菀泽;中国古代复仇问题的法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97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97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5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