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不断地完善,从最初的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逐步转变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公司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微观主体,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兴起,不仅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加快了资金的流动和使用效率,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拓展了筹资空间,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成长壮大,发挥着投资、筹资和定价等功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上市公司达到1677家,其中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为830家,总市值超过59283亿元,上交所上市公司为847家,总市值达到184655.23亿元。①可以说,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然而,资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是否已经将有限的资本配置给了更好的上市公司?本文将从公司盈余质量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目的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为现代公司制企业,这些公司制企业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现代公司制企业明显呈现出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权较为分散的特点。 正如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从而用权威取代价格机制。在企业中,会计信息特别是盈余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企业的盈余信息对于股东、投资者、供应商和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各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前提是企业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这些盈余信息必须是真实的。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自身发展状况不同,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在规定上为企业操纵盈余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现实中,企业操纵盈余,降低盈余质量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美国安然公司的会计假账案和施乐公司的财务诈骗案,我国的银广夏、德隆系列和中航油案件等,从根本上说都是盈余操纵的结果。这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危害,也使企业自身经营发展陷入了困境,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稀缺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整个社会经济效率低下。 伯利和米恩斯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中明确指出,由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权结构进一步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将转移到管理者手中,这将损害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作为公司所有者的委托人和作为经营者的代理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这将引发经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损害出资人的利益。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少学者(La Porta et al.)指出,伯利和米恩斯发现的股权过度分散的状况仅存在于美国等少数国家,而在东南亚等国家,股权则是较为集中的(Faccio and Lang,2002)。大股东可能利用他们的控股地位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这种状况在世界范围内的现象更加普遍。公司治理机制作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合约,在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的平衡以及促使公司做出科学的战略决策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根据Oliver Hart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中的论述,公司治理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一,组成企业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二,由于存在较高的代理费用,委托代理问题不能通过签订完备的合约加以解决。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作为公司所有者的全体股东、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董事会以及负责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层之间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由于现实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通过签订完备的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签订完备的契约约束各方的行为,交易费用也是巨大的。因此,在现实中,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我们会采用不完全合约的形式。不完全合约对目标、原则、处理问题的对策、决策权的分配和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规定,而不对行为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公司治理机制是按照公司法和公司规章制定的,具备了不完全合约的特征。 因此,改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各组成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的目的。 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公司充分、真实的决策信息,能够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作为企业外部人的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很难获得公司真实的盈余信息,这不利于各方做出正确的决策。而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有利各方做出正确的决策,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效率更高的企业,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因此,本文将从公司治理机制的角度研究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找出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的治理要素,为研究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奠定基础;接下来,本文将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公司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为盈余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二、研究内容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安排了七个章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实现研究目的。 第一章为导论。本章为开篇章节,在本章中首先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目的,接着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然后说明了本文中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最后从总体上提出了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在本章中,首先对本文中出现的关键概念——公司治理机制、盈余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等进行了界定,并给出相应的衡量方法,为后面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接着从会计目标的角度提出了盈余的信息观、契约观和资源配置观,并从理论上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盈余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为文献综述。在本章中,从影响公司盈余质量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为后面实证分析影响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主要从公司盈余质量分别对投资效率和筹资效率的影响对文献进行综述;接着评述了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文献,为后面实证研究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奠定基础。 第四章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盈余质量的分析。本章中,我们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构成出发,分别从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我们依据以前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六个假设;接下来进行研究设计,我们搜集了我国沪深两市2004-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定义了本章中需要用到的变量,采用修正的DD模型衡量公司的盈余质量,设计模型对提出的六个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还利用了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为本章的研究小结。 第五章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与盈余质量。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利用了李扬等(2005)编著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指数,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衡量。按照理论分析和提出假设、变量定义和模型设计、实证检验和分析等程序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最后对该章进行小结。 第六章为公司盈余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在本章中,我们研究了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研究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由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范围较为宽泛,我们着重从公司投资效率和筹资成本进行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我们研究了公司盈余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本章的小结。 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启示与不足。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接着依照研究所得结论对优化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盈余质量,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说明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三、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的内容安排,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 (1)优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提高公司盈余质量。从公司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对公司盈余质量的的研究,我们认为优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 (2)外部治理机制对公司盈余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公司所处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出发,研究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纯优化外部治理机制并不能达到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的目的。 (3)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能够降低公司中存在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同时也能够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四、研究创新 本文从盈余质量出发,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是如何影响盈余质量的,并进一步研究了公司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对公司投资效率和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研究治理机制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时,本文对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管理层激励等;在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引入,研究了外部治理机制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这不仅系统研究了内部治理机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还创造性的将衡量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引入,进一步丰富了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质量的文献,有助于公司不断的改善内部治理机制,同时也为政府等相关部门优化外部治理环境,从整体上提升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提供决策依据。(2)在研究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时,系统考虑了其对公司投资决策和融资成本两个方面的影响,使我们能够从投资和筹资两个方面考察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在研究公司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时,利用Richardson (2006)的公司投资期望模型的残差的绝对值来衡量公司投资效率,拓宽了投资效率的衡量标准。(3)本文在研究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时,综合了产权性质、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单纯优化外部治理机制不能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只有通过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的改善才能显著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这为系统考虑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研究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时,也考虑产权性质的影响,这为我国进一步明晰产权,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文】:
结合相应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如图1一2所示。图口.时区,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治理机制..争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筹资和投资角度C)一()C)甲甲甲甲甲陌甲…困降围尸问}理层等盈余质量盈余质量引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l、2、3章实证部分:第4、5、6章结结论部分 :::第 第7章 章图1一2本文的总体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5;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永梅;南召凤;;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综述和建议[J];商业经济;2008年19期
2 卜华,陈三武;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设计[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7期
3 胡先春;;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2期
4 李冬妍;王芳;;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年11期
5 刘晓敏;杜萍;;浅析制度环境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1年11期
6 徐晶;;行业竞争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7 周磊;;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基于新会计准则视角[J];经济论坛;2008年07期
8 罗进辉;李超;;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质量研究——来自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07期
9 刘爱杨;邓小艳;王锦涛;李丰译;;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21期
10 吕久琴;惠丰廷;;民营化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贞洁;沈维涛;;盈余质量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决策[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潘阳;王德武;;基于医药、生物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能力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廖雪洁;刘汉民;;垄断国企高管薪酬现状分析——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叶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及时性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瑞武;余漱峰;;基于因特网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6 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曹汛;;浅谈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A];对外经贸财会论文选第十五辑[C];2003年
8 浙江省内审协会课题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研究[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9 ;上市公司内审工作的思考[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金山;陈盈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法律与财务会计对接评析[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静 韩万宁;上市公司掀起清欠潮 现金偿还成为主导方式[N];中国证券报;2006年
2 何广怀;深主板:上市公司业绩虽增,十大隐忧犹存[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黄婷;上海证监局督促上市公司提高信披质量[N];证券时报;2007年
4 袁立波;西藏上市公司迎来又一春[N];证券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应尤佳;先托管后转让 上市公司频打限售擦边球[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东山邋实习记者 王传晓;深交所踏雪武汉 百家上市公司“鄂军”待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大军;深交所改革停牌制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刘丽靓;上市公司再融资须与分红挂钩[N];证券日报;2008年
9 张歆;部分上市公司“资金面变局”[N];证券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彭飞 编辑 祝建华;东方市场拟携手大股东“淘金”物联网[N];上海证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周春梅;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潘丽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影响因素和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巩娜;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梦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6 何旭;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7 李绪富;我国上市公司重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吴琳芳;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杨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控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李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规模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质量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刘重阳;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赵静;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朱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学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6 陈颖生;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李昊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詹阳;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规模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汪文s
本文编号:256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