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的新发展(1)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8 12:59

  本文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的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资料 >>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的新发展(1)论文


关键词: 国际法 /海洋生物资源/ 养护/ 渔业管理/ 新发展 内容提要: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的迅速丧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国际社会 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新的国际文件,完善和细化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海洋生物资源 养护制度,推动了国际法在诸多领域,如法的渊源、法律原则和实施机制等方面的新变化新 发展。关注和研究这一变化,有利于我们跟踪和把握当前

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环境资源法发展 变化的趋势和动向,也有益于完善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渔业管理法规。 据《中国海 洋发展报告 2009》 ,世界近海生物“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而近海之外大洋海 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同样令人震惊。 (P19)1982 年通过 1994 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 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是全面建立新的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在内的现代国际海洋 法律秩序的框架性一揽子协议。 (P41) 《公约》从法律上明确了各国管辖海域与公海的界线, 但新的海洋法律秩序在实施中已逐渐暴露出国家管辖范围内资源管理的强化与公海生物资源 管理无序之间的弊端,海洋生物资源和渔类种群不会也不可能去遵从人们所划定的人为政治 边界。 《公约》在资源养护和渔业管理制度安排上的缺失,导致了智利、秘鲁、加拿大等国家 在上世纪 90 年代试图以违反 《公约》 精神的单方国内立法将其渔业管理与资源养护的管辖权 扩展到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之外,单方主张 200 海里以外海域的“特殊权利” 。 (注释 1:1991 年智利颁布渔业法将专属经济区外 200 海里广大海域宣布为“承袭海” ,置于国家管辖之下; 秘鲁 1992 年颁布法令规定国家管辖范围内养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措施适用于跨界鱼类种群出 现的公海海域; 加拿大 1994 年通过国内法宣布对邻接公海海域的渔业管辖权, 宣布在该公海 海域可单方实施北大西洋渔业组织的管理措施,并扣押了西班牙渔船。 )90 年代以来,为弥 补《公约》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在制度安排、合作机制、实施能力等多方面问题,国际社会和 相关国际组织陆续制订了一系列新的国际文件,完善《公约》确立的生物资源养护制度,推 动和实现了国际海洋法在这一领域的新发展。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关注国际法在海洋生物 资源养护和渔业管理领域的新发展,以深化我们对国际法和海洋法的研究。 一、 《公约》确 立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 《公约》 确立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是我们研究其新发展的基 础与前提。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是伴随着 20 世纪国际社会为控制海洋污染、 保护海洋环境 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而进行的众多国际立法和相关国际实践而产生的,是对长期国际协约和 国际习惯的总结,也是《公约》建立的现代国际海洋法的重要内容。从历史角度来看,运用 国际法律手段,通过国际协议,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最早是从 1867 年《英法渔业条约》中 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开始的。 (P28)1958 年日内瓦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公海生物资源捕捞 及养护公约》是国际海洋法发展史上第一个全面保护公海海洋生物资源的国际协议。1982 年 《公约》 是 1958 年公约实施以来通过和实施的有关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系列国际协议和相关国 际实践所体现的国际习惯的总结和发展, (P459) 它全面规定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和不属于任 何国家管辖的公海海域养护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权利义务,明确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内外所 承担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一般性责任和特殊责任,是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制度 形成的标志。 (P575) 《公约》已成为当今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最重要的国际法文件,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确立了生物资源养护的概念和目标 人类已意识 到海洋生物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指导下,养护概念得 到重视并出现在国际法律文件和国际实践中。 《公约》本身并没有明确生物资源养护的概念, 但从其有关条款和与之有重要传承关系的 1958 年 《公海生物资源捕捞及养护公约》 第 2 条规 定来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内涵是清楚的。 《公约》第 61 条规定,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 应“参照其可得到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应通过正当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确保生物资源保持 最高持续产量以不受过度开发的危害。 ”1958 年《公海生物资源捕捞及养护公约》第 2 条规 定, “养护公海生物资源一语系所有可使此项资源保持最适当而持久产量, 俾克取得食物及其

他海产最大供应量之措施的总称。 ” 其目标是使海洋生物资源达到最完全利用的理想平衡状态, 以充分发挥环境、生态、资源和经济效益,使人类社会持续利用而不 减损海洋生物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和利益。总括来看,所谓养护应是指为了维持海洋生态系统 平衡和人类社会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对海洋生物资源所采取的保养、护理及管 理等措施的总和。这一概念是海洋环境保护从单一的渔业资源保护向整体性生态系统保护、 从单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人类中心主义向更多关注生态平衡、物种安全,实现环境、资源和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变的体现。 (二) 《公约》形成了全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 的国际法律制度 《公约》从法律上将浩瀚的海洋划分为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海洋区域,并建 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 《公约》视不同海域规定了不同的养护管理权。具体可分为如下三种情 况:一是沿海国拥有完全主权的海域,如内水、领海和群岛水域等,明确了沿海国拥有全面 而充分养护管理生物资源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生物资源, 及对洄游、跨界、溯河产卵和降河产卵等种群或鱼种,沿海国和在邻接公海海域捕捞这些种 群的国家及相关方在养护管理上的“特别性”权利和义务;三是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公海及 其海床洋底,不论是沿海国还是非沿海国均享有《公约》规定的养护管理的“一般性”权利 和义务。 (三)确立了缔约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义务 《公约》站在国际 社会的高度,在众多条文中特别要求缔约国,无论是在拥有管辖权的海域还是各国不得主张 管辖权的公海海域, 都有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合作义务。 这是现代海洋法的一大进步。 如 《公 约》第 118 条要求缔约国在国际海域,凡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共同开发相同生物资源,或在 同一区域内利用不同生物资源的国家,都应在适当情形下进行合作,以设立区域或分区域渔 业组织的合作义务。 《公约》第 61 条规定为确保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维持而不受过度开 发的危害,沿海国在适当情形下应当和各主管国际组织,不论是区域、分区域或全球性的, 都有为此目的实施国际合作的义务。包括其国民被获准在专属经济区捕鱼的国家,应经常提 供和交换可获得的科学情报、渔获量和渔捞力量统计,以及其他有关养护鱼类种群资料的合 作义务。公约第 63—67 条分别规定了各沿海国和在邻接区域内捕捞洄游、跨界、溯河产卵和 降河产卵等特定生物种群或鱼种的国家及相关方,应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适当的区域或分区域 组织,进行养护合作的义务。 《公约》建立了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秩序的新框架,开启了 生物资源由传统开发利用向现代养护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的形式 特点 《公约》建立的海洋新秩序,迅速带来了国家管辖海域的法治有序化和国际海域生物资 源养护管理的混乱无序之间的鲜明对比,对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公海生物资源形成了新的严 重威胁,也暴露出《公约》在资源养护管理的制度安排、合作机制、实施能力等方面存在的 缺失和不足。 (P52)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国际社会力图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文件完善 和弥补《公约》在资源养护管理方面的制度缺陷。这种发展因发生于 1994 年新的国际海洋秩 序建立之后,故可以称之为“新发展” 。从法律渊源角度,这种新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新的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大量出现并成为新发展的主体 海洋生物资源的公共性、 整体 性、洄游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决定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不可能通过个别国家的努力来实 现。 (P10)运用国际法,通过制定国际条约,形成国际社会一致公认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 理的国际行为准则,是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化的根本途径。 90 年代以来 或称 “后公约时代” , 国际社会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方面制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主 要包括:第一,1992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 ,对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内的所有洄游生物资源 明确了缔约国的权利和养护管理责任;第二,1993 年粮农组织第 27 次会议通过的《促进公 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及管理措施的协定》 (以下简称《遵守协定》 ) ,强化了公海捕捞渔船国籍 国所承担的管理责任;第三,1993 年 4 月至 1995 年 8 月联合国就跨界鱼类种群和洄游鱼类 种群问题举行了六期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 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规定的协定》 (以下简称《种群协定》 ) ,确认了在公海捕捞管

理中应采取预防性措施,是《公约》缔结以来养护管理公海渔业最重要的多边法律文件;第 四,1983 年生效的《养护移栖物种公约》及其后制定的各项区域协定,如《关于养护黑海、 地中海和毗连大西洋海域鲸目动物的协定》 、 《养护波罗的海和北海小鲸类协定》和《养护信 天翁和海燕协定》等, 要求缔约国单独或合作采取适当的必要步骤,养护移栖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第五,其它涉及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国际条约,如 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系列议定书 (如京都议定书) 、2000 年《对危险和有毒物质污染事件的准备、反应和合作议定书》 、2001 年 《控制船只有害防污系统国际公约》 、 2011 年 《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国际公约》 等;第六,区域性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如《北太平洋溯河性种群养护公约》 、 《养护大西洋金 枪鱼国际公约》 、 《印度洋金枪鱼国际公约》 、 《中西部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 约》等。 “后公约时代”的上述国际法律文件作为全球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国际条约,法律形 式上属于具有“立法”功能的普遍性国际文件,是现代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的重要表现形 式。在性质上属于正式国际法律渊源,其内容主要是细化和补充了《公约》的相关规定,完 善了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国际制度,是国际法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领域新发展的主体。 (二)非约束性的“软法”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习惯法 以国际会议或国际组 织通过的决议、 守则、 宣言或标准等形式出现, 并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 “软法” 现象, 是现代国际法的一大特点。西方学者弗朗西斯·施尼德曾为软法作过一个较为准确的界定, 即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却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在国际法上,通常是指国际法 主体间达成的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的协议。虽然关于这类被称为软法的国际文件的性 质和效力问题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但普遍认为:软法虽不具有条约法上的约束力 却有力地影响和推动着国际法的发展。形式上,它们往往表现为一般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具体 规范,它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针而不是适用于具体情况的有约束力的规范;在内容上,多是 对现有或正在形成的国际法原则与具体制度的阐明、确认和宣示,其代表和反映的正是国际 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广泛接受。正是这一特点,使“软法”对国际习惯法的形成、发展和确认 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国际法意义。特别是在那些各国由于利益冲突而不易达成一致的资源、环 境、人权等现代国际法新领域,其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可或缺。 (注释 2:现行国际法律体制注 定了国际习惯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环境、资源和人权等国际社 会尚存在较大争议的国际法领域。 ) 90 年代以来通过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软法”性 国际文件主要有:其一,199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禁止在公海使用大型流网的决议》 , 要求所有成员国到 1992 年底在各大洋和公海海域全面禁止大型流刺网作业;其二,1992 年 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等系列文件;其三,1995 年粮农组织通过 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简称《渔业守则》 )列举了负责任渔业的基本原则和行为标准; 其四,粮农组织为推动《渔业守则》的执行又先后制订了国际文件,如 1999 年《在延绳捕鱼 中减少附带捕获海鸟国际行动计划》 、 《养护和管理鲨鱼国际行动计划》 、 《管理捕捞能力国际 行动计划》和 2001 年《预防、阻止和消除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国际行动计划》 就渔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更高的养护要求;其五,1998 年《粮农组织改善捕渔业现状 和趋势资料战略》 是一项关于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自愿性文书。 此外还有 1995 年 《保 护海洋环境免受陆上活动污染全球行动纲领》 和 2001 年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负责任渔业雷克 雅未克宣言》等。 以上众多国际文件虽然在性质上属于没有强制约束力的“软法” ,是国际 社会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表示的共同态度或政策, 并无意就具体事项规定明确的权利义务, 或鼓励各国自觉自愿地遵守,或在制订文件时即已表示不认为该文件具有法律拘束力。但从 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文件都“在扩充着或编纂着既存的规则” ,都应视为国际法的一种渊 源。 (P12)在现实国际法律实践中,这些文件或成为后来制定的国际协议的先导;或逐渐为 其后众多全球或区域性国际文件、国内立法所吸收和援引;或是现行国际法律制度的扩展或

说明;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习惯。 (P54)如 80 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跨界鱼类种 群在养护管理上的众多宣言与和决议,正是最终促成《鱼类种群协定》签署的根本原因。这 一过程,既是国际习惯法逐渐建立法律确信和共同国际实践广泛出现的过程, (注释 3:国际 习惯或称“通例”是公认的国际法重要渊源。普遍认为其构成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国家之间 普遍、一致、重复性的行为或实践;二是国家承认其具有法律拘束力而受其拘束,或称“法 律确信” 。 )也往往是国际社会最终制 定成文国际协约从而走向成文国际法的必由之路。大量出现的软法规范及对其的广泛认同, 正反映了现代国际法在法律渊源上的新变化。 (三)国内法与双边法律文件或合作安排的大 量出现并成为推动国际法发展的源泉 1982 年《公约》通过之后,各国纷纷通过国内立法落 实《公约》确立的生物资源养护管理责任与义务,如 1983 年挪威《海洋渔业法》 、1980 年美 国《渔业保护和管理法》 (1983 年、1996 年多次修订) 、1996 年日本《关于在日本专属经济 区内行使渔业等主权权利法》与 1996 年《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等。其内容主要涉及 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可捕量、特殊鱼种的养护利用、海洋保护区建设、捕捞能力控制、捕 捞方式限制等问题。国内海洋渔业法规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养护管理 200 海里专属区内生物资 源重要的法律武器。双边法律文件或合作安排,是“后公约时代”国际社会解决区域或跨区 域渔业纠纷与资源养护管理冲突最普遍使用的法律手段,相关文件或安排在世界各地大量出 现。各国之间陆续签订了大量以共同开发利用和养护管理海洋生物资源为目的的双边或区域 性协议、安排。如中国先后与周边各国签订了《中日渔业协定》 (1997 年 11 月 11 日) 、 《中 韩渔业协定》 (2001 年 6 月 30 日) 和 《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 (2000 年 12 月 25 日) 等, 并建立专门渔业或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协定的具体实施。这些文件的效力虽然从法律上讲 仅限缔约方,但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其内容或规则或成为正式国际协约的先导或补充,或 是逐渐成为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的法律传统或国际习惯,为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 力和内容。 对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关系,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国际 法的国内化和国内法的国际化” 。 (P5)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讲,国际法的所有内容无不发端于 国内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国内法是国际法的最终渊源。 三、 “合作执法”的国际法实施 机制 传统国际法上, 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没有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司法或执法机关 保障国际法实施,只能有赖于国际法主体的自觉自愿或单独与集体的强制。正是从这一意义 上,有人将国际法称之为“准法律”或“弱法”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面对日趋严峻的海洋 渔业与资源形势,如何强化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提高养护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效能, 已成为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面临的最为突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国际法律问题。新的海洋生物 资源养护管理国际协议,突破了传统国际法在实施机制上的缺失,确立了一种具有明显“合 作执法”特点的国际实施机制。 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公海上船旗国的专属管辖原 则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海洋的浩瀚广大、渔船作业的流动性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公共性等特 点,都使传统的以船旗国专属管辖为主的船舶管辖机制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安排上日 益显现出缺陷和无力。 《种群协定》 、 《中白令海峡鳕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和《中西太平洋高 度洄游鱼养护和管理公约》等新的国际文件都建立了突破传统国际法实施机制的合作执法新 机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群协定》 ,建立了包括观察员制度、登临检查制度、证据收集保 全制度、 联合执法机制、 通报制度、 非缔约国和参与方渔船的监督与管理等为内容的新机制。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合作执法机制具有如下几方面明显特点: 首先,确立了在管辖或安排海域内,任一成员正式授权的渔业检查员的普遍管辖权。 《种群协 定》 第 21 条承认调查国渔业检查员在管辖区域或安排海域内对悬挂另一缔约国旗帜渔船的登 临检查权,而不论另一缔约国是否为该组织的成员或该安排的参与方,以确保该组织或安排 的措施获得遵守。其次,赋予调查国以一定的强制执法权。 《种群协定》第 19 条规定不论违 法行为在何处发生,船只应当向“调查当局”提供船只位置、鱼获、渔具及涉嫌违法捕捞作

业相关资料;如调查国依据本国法律确定船只严重违反协议,为确保该船不在公海从事违法 捕鱼作业,可酌情扣押船只,直至船旗国对违法行为所认定的但尚未执行的所有制裁得到执 行时为止。再次,突破了《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条约对第三方无损益”原则,确立了协议或 安排对非缔约国或有关参与方渔船的强制管辖权。 《种群协定》第 17 条明确了对不属于某个 区域或分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成员,在性质上属于“第三方”的合作义务。 “第三方”有义务不 得授权悬挂其国旗的渔船从事协定目标种群的捕捞作业,非组织成员国或安排的参与方并应 就从事捕鱼作业、捕捞有关种群的渔船的活动进行情报交换,并采取符合本协定和国际法的 措施,制止这种船只从事破坏区域或分区域养 护和管理措施效力的活动。复次,确立了港口国的强制管辖权。 《种群协定》第 23 条规定在 港口国授权情况下,港口国可以禁止破坏养护管理措施而捕捞的渔获上岸,并可登临检查自 愿到港的渔船。最后,确立了在“必须时”可以使用武力的原则。根据《种群协定》区域性 渔业组织成员国通过其授权的检查员,认为任何缔约国或非缔约国渔船具有违法行为,即可 无条件地行使登临权,一旦发生对抗还可使用武力。尽管在《种群协定》讨论是否可使用武 力问题时,有关国家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最终在协定中仍保留了“避免使用武力,但为确保 检查员安全和在检查员执行任务时受到阻碍而必须使用时除外” 的规定。 [11] (P53-55) 从 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彻底宣告了传统公海捕鱼自由的终结,突破了公海船旗国专属 管辖的法律原则,赋予了非船旗国的强制管辖权,扩大了沿海国对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管理, 被有关学者称为“国际法领域此类法律制度中规定得最为详尽的制度” ,是“极富活力”的国 际法实施机制。[12](P186-251,285)这一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国际法,是国际法在涉 及国际社会公共利益的强行法领域的新发展, 体现了应对共同国际危机的国际法实施新机制。 四、 国际法律原则的新发展 现代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冲击了传统的国际法律原则, 并试图 形成生物资源养护的新原则。虽然这些新原则的地位及其法律效力尚待国际社会的更一步的 认可和确信, 但这些新原则无论从条约法上还是从国际习惯法上, 都并不缺乏国际法理基础、 成文法的宣示、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形成习惯所必须的国际实践。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一) 负责任原则 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具有明显的维护国际社会公共利益的特征, 确立负责任原则是 现代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的必然要求。负责任原则又被称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 各国政府对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内的地球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 任。它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共同责任意味着所有国家, 不论大小、贫富和强弱,均对地球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有一份责任,并参与到全球环境资源保 护事业中来。有区别的责任是对共同责任的限定,指的是各国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的责任分担是不平均的,而应与它们在历史上或当时对资源环境造成的损害和压 力相适应。从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来看,一系列国际文件不仅继承和确认了国际环境法确 立的这一法律原则,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在明确各国承担养护管理海洋生物资源共同责任的 同时,对沿海国、船旗国、远洋渔业大国等“利益相关方”提出了更多的养护责任与管理义 务。1982 年《公约》确立了沿海国在管辖海域养护管理生物资源的特别责任;1993 年《遵守 协定》 、 《种群协定》和 1995 年的《渔业守则》都进一步强化了渔船国籍国在各国管辖海域之 外公海所承担的“一般性”管理责任和义务,全面实施海洋捕捞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建立起 了对捕捞渔船的监测、报告与强制执行、防止制止并消除非法、未报告以及无管制的捕捞行 为等制度;提出了国家管辖海域和公海上负责任行为的原则和国际标准等。负责任原则已成 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重要法律原则。 (二)预防性原则 依《里约宣言》 ,预防性原则 是指为保护环境,各国政府应尽可能依照本国的能力,广泛使用预防性措施,遇有严重或不 可逆转的损害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确实科学证据为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 境恶化。从各法律文件普遍采用“Precaution”一词的本意来看,也都是指在没有科学证据 证明人类行动确实会发生环境资源损害的情况下,要求国家和社会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可能

发生的损害。[13](P152-155)本原则是针对环境资源问题所发生后果的滞后性与不可逆转 性的特点提出的。传统国际法上,如 1946 年《国际捕鲸公约》规定,只有存在科学证据证实 了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损害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时,才应采取国际行动。但 90 年代以来,海 洋生物资源丧失的速度之快令国际社会震惊,在资源损害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限制或控制等 预防性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新国际文件的明确要求与基本规定。1992 年《生物多 样性公约》序言提出“预测、预防和从根源上消除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或丧失的原因, 至为重要” ,在“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减少或损失的威胁时,不应以缺乏充分的科学定论为理 由,推迟采取旨在避免或尽量减轻此种威胁的措施” 。 《鱼类种群协定》将预防性做法作为协 定的一般原则,要求缔约国在海洋渔业活动中采取审慎的养护和管理措施,以确保鱼类种群 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 (注释 4:协定第 5 条“一般原则”规定,应根据第 6 条适用预防性做法;第 6 条“预防性 作法的适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养护、管理和开发生物资源的预防性做法、互不抵触和相 互合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 这些规定和要求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强; 二是注重各类预防性措施之间的联系;三是协议具有强制性要求。应该说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制度中的预防性原则是国际环境法领域中表现得最充分、最得到广泛实施的法律原则,是预 防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五、公海自由捕鱼权的彻底结束与全面管理的公海渔业新制度 包括 自由捕鱼权在内的公海自由是现代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后公约时代资源养护的系列 国际文件,对海洋渔业和资源养护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与控制。从国际法来看,这种规范和 控制标志着传统公海自由捕鱼制度的彻底结束和公海法律制度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 现于: (一)海洋渔业和资源养护的区域化和全球化管理 重视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及其国际 合作,是现代国际海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新的国际文件,在资源养护管理上已逐 步实现了对公海渔业资源、特别是跨区域或高度洄游鱼类或种群实现了公海海域或是整个洄 游区域从整体上的全程管理和从捕捞、运输、加工和销售等整个渔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控制。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众多双边、多边和区域或全球性的 协议,并成立全球、区域、分区域或双边的养护管理机构,以形成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来实 现的。 依《种群协定》要求,由沿海国和远洋渔业国联合成立的渔业管理机构,包括区域或 分区域养护管理组织或安排,与全球性资源环境条约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资源 养护制度的发展。 《种群协定》 要求成立区域或分区域管理组织以从事生物资源养护与渔业管 理,而不论是否为该组织的成员或该安排的参与方的渔船均有服从区域和分区域管理组织或 安排的“义务” ,并严格将该种区域合作作为入渔的条件,并确立了非船旗国的强制执法等重 要内容。为保证协定的效果, 《种群协定》规定了有关“非组织成员和非安排参与方”条款, 排除了非成员方的渔船在渔业管理组织或安排所订立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管制的区域和分区域 内捕鱼的权利。区域或分区域渔业组织成为当前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管理的主导性力量。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共有区域性或分区域性海洋资源养护与渔业管理组织 58 个, 其中粮农组 织体制下的有 11 个,全球及跨洋性的有 6 个;大西洋区域 15 个;太平洋区域有 13 个;印度 洋区域 5 个。这些组织依其对缔约国管理职能可分为三种类型:直接确立渔业管理措施的管 理型、指导型和学术研究型。区域或分区域渔业组织为核心的生物资源养护与渔业管理制度 的全面建立,是旧的公海渔业制度的全面结束,也是新的公海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 公海养护管理措施的量化和细化 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细化了公海 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构建了完整的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具体法律制度。这些制度可 以分成三类:一是渔船管理制度、捕捞许可与登记制度、渔船船员培训发证与值班标准制度 等。 这些制度的核心是加强对渔船及其捕捞活动的管理。 二是渔业数据统计收集与保存制度、 预防性措施、特定种群目标参考点和特定种群极限参考点等具体的量化管理措施。主要是针 对海洋捕捞作业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而采取的量化管理措施,强化对公海作业渔船的管理。三

是渔船渔获标志制度。以加强对渔获物的加工、贸易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打击非法无 捕捞许可的违法渔业活动。 另外, 第 62 届联大关于实现可持续渔业的决议草案就要求各国及 相关国际组织,全面建立强制性船舶监测、监督和监视系统,尤其要求所有在公海捕鱼的船 舶尽快配备船舶监测系统,大型渔船至迟应于 2008 年 12 月完成配备以强化公海渔业监管。 “只有遵守规章的渔船才可以参与捕鱼作业游戏” 。 [14] (P138) 这些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出现, 既体现了现代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管理措施由简到繁、由原则到具体、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 趋势,也标志现代国际海洋法已发展到对公海资源养护和渔业捕捞活动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的新时期。全面管理海洋的新理念已取代了千百年来“海洋自由”理念。 六、结束语 海洋 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国际法在这一领域通过强化国际管理、建立国际新秩序 所采取的多方面努力及其未来实施的成效,都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研究。这不仅仅因为海洋 生物资源关涉到人类社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国际法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给现代国际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冲击,无论 是法的理念、治理方式、法的形式,还是法的实施, “后公约时代”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 的新发展(第 7 页), 将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未来国际法的窗户。 注释: 海洋发展战略研 究所.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R]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9. C. C. Joyn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w Law of the Sea[J] .ODIL,1996, (27) . 田其云.海洋生态系统法律保护 研究 [J] . 河北法学, 2005( ,1) . 陈德恭. 现代国际海洋法 [M]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9.[德] 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薛桂芳. 国际渔业法律政策与中国的实践 [ M] .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傅 秀梅,王云长.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罗豪才.公域 之治中的软法[N] .法制日报,2005-12-15. 王铁崖.国际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曾炜.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影响[J] .时代法学,2004, (5) . [11] 郭文路, 黄硕琳. 国际渔业制度的发展及对海洋渔业的影响分析 [J] .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2, (2) . [12]G.G.Scrams,Tahindro.Developments in Principles for the Adoption of Fisher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Measures ,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Law [M] .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13]刘超,夏清瑕,等.国际法专 论[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14]Belton.Strengthening the Law of the Sea: the New Agreement on Straddling Fish Stocks and Highly Migratory FishStocks [J] . ODIL, 1996, (27)



  本文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的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0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0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