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国际法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4 12:00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启点,也是承载地球一切物质往复的最终载体。陆地源生于海洋,看似陆地相对独立的物质循环体系最终依然无法摆脱对海洋的依赖。人类从诞生至今,对整个生态的影响非常之大,其对陆地的物质开发及使用也极大的影响着海洋的生态及环境。尽管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有其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但频繁的陆上及海上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海洋及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多种因素打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了海洋污染。而海洋污染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生命健康直接或间接的产生严重的危害。陆地因为国家的存在而具有显著的边界性,对陆地环境的处理往往以各国家和地区独立处理的内部方式为主,而海洋具有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性,因此海洋环境问题具有环境区域性特征,其往往不能通过单一封闭性的思维去进行处理。海洋环境区域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海洋区域环境的整体治理,强调基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开展区域内各个层次的通力合作。人类针对当前的海洋污染现状探索了 多种海洋污染区域治理国际机制,不同区域治理机制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目前也面临诸多严峻的海洋污染问题,这些海洋污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2001?2018年中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无I类水质断??面;II类水质断面40个,占20.6%;?III类水质断面49个,占25.3%;?IV类水??质断面52个,占26.8%;?V类水质断面24个,占12.4;劣V类水质断面29个,??占14.9%。主要超标要素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表3:?2018年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单位:个)??水质类别??'海?g?…一一—?————??|?I类?n类?m类?IV类?v类?劣v类合计??渤海?0?4?4?14?|?14?10?46??黄海?0?|?5?11?20?7?10?53??东海?0?|?8?10?6?1?0?25??南海?0?23?24?12?2?9?I?70??合计?0?40?49?52?24?29?194??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hjzl/shj/jagb/,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24?日访问。??劣V类??11?类??、?r-'Z??V?类?^??d:'l?”?#___|編|_画??一_?一\?、??263%??图3:?2018年全国入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hjzl/shj/jagb/,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24?日访问。??部分断面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0?:??_?,1??_?_?圓?_?_??,?I?M?m?m????■?■?■??^2〇rj?]?J,、n?i??化离总???五瓶石?挥溶阴?*??学?锰磷氮?日化油?发解离??需酸?生物类?酚筲子??%?^?it?袠??1?指需?M??数軾?活????性??剂??图5:?2018年全国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超标要素统计??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hjzl/shj/jagb/,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24?曰访问。??2018年,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污染源类型分别为:综合排污口排放污水??量、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详见表5),与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相比,??综合排污口排放的各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更大,具体数据详见图6。??表5:?2018年各类直排海污染源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源类别?工业一?|?生活?|?—综合?合计?!??排口数(个)?188?63?202?453??污水量(万吨)?387643?83641?395140?866424??化学需氧量(吨)?32078?15318?100229?147625??石油类(吨)?92.7?69.5?295.4?457.6??—?jf——?—f ̄—???? ̄—???1———???氨氮(吨)?915?921?4381?6217??总氮(吨)?5984?6657?38232?50873??总磷(吨)?124?20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环境公约(草案)》制度创新及中国应对[J]. 彭亚媛,马忠法. 太平洋学报. 2020(05)
[2]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化演进与对策[J]. 全永波. 太平洋学报. 2020(05)
[3]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构[J]. 张卫彬,朱永倩. 太平洋学报. 2020(05)
[4]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 苏海文. 农业与技术. 2020(09)
[5]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中的联合国:作用、困境与出路[J]. 贺鉴,王雪. 国际问题研究. 2020(03)
[6]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习近平海洋强国述论探究[J]. 王雪慧,殷昭鲁. 改革与开放. 2020(09)
[7]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省思[J]. 王丹,旦知草.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8]百年变局下中国的全球化海洋战略思考[J]. 刘大海,刘芳明. 太平洋学报. 2020(04)
[9]跨区域治理引领未来海洋环境保护新潮流[J]. 郁志荣. 太平洋学报. 2020(04)
[10]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保护对策[J]. 王利明,马蕾,杨晓飞,魏计房,李耀如.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3)
博士论文
[1]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话语建构与国际认知[D]. 郭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2]海洋污染跨区域治理的逻辑基础与制度建构[D]. 全永波.浙江大学 2017
[3]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定位与选择[D]. 刘瑞.吉林大学 2017
[4]国际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D]. 王发龙.山东大学 2016
[5]海洋生态补偿的制度建构及机制设计研究[D]. 黄秀蓉.西北大学 2015
[6]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研究[D]. 于海涛.中国海洋大学 2015
[7]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的法律规制研究[D]. 潘永建.上海交通大学 2015
[8]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D]. 陈朝晖.吉林大学 2014
[9]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规制[D]. 张善宝.武汉大学 2014
[10]东北亚区域环境跨界污染的合作治理研究[D]. 李雪松.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公海保护区法律机制研究[D]. 王蕾.厦门大学 2018
[2]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保护区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 袁华帅.武汉大学 2017
[3]国际法视阈下的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研究[D]. 王晓峰.浙江大学 2017
[4]国际海洋综合治理的立法研究[D]. 刘峻华.山东大学 2016
[5]海上钻井平台石油污染防治的国际法律研究[D]. 刘禾斐.沈阳工业大学 2016
[6]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制度研究[D]. 许方达.国际关系学院 2015
[7]跨界海洋污染的责任分配制度研究[D]. 杨赟.西南政法大学 2014
[8]南海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研究[D]. 王晓艳.海南大学 2014
[9]国际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D]. 卜慧娟.河北经贸大学 2014
[10]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D]. 郭晓妮.辽宁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36118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2001?2018年中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无I类水质断??面;II类水质断面40个,占20.6%;?III类水质断面49个,占25.3%;?IV类水??质断面52个,占26.8%;?V类水质断面24个,占12.4;劣V类水质断面29个,??占14.9%。主要超标要素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表3:?2018年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单位:个)??水质类别??'海?g?…一一—?————??|?I类?n类?m类?IV类?v类?劣v类合计??渤海?0?4?4?14?|?14?10?46??黄海?0?|?5?11?20?7?10?53??东海?0?|?8?10?6?1?0?25??南海?0?23?24?12?2?9?I?70??合计?0?40?49?52?24?29?194??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hjzl/shj/jagb/,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24?日访问。??劣V类??11?类??、?r-'Z??V?类?^??d:'l?”?#___|編|_画??一_?一\?、??263%??图3:?2018年全国入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hjzl/shj/jagb/,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24?日访问。??部分断面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0?:??_?,1??_?_?圓?_?_??,?I?M?m?m????■?■?■??^2〇rj?]?J,、n?i??化离总???五瓶石?挥溶阴?*??学?锰磷氮?日化油?发解离??需酸?生物类?酚筲子??%?^?it?袠??1?指需?M??数軾?活????性??剂??图5:?2018年全国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超标要素统计??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mee.gov.cn/hjzl/shj/jagb/,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24?曰访问。??2018年,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污染源类型分别为:综合排污口排放污水??量、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详见表5),与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相比,??综合排污口排放的各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更大,具体数据详见图6。??表5:?2018年各类直排海污染源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源类别?工业一?|?生活?|?—综合?合计?!??排口数(个)?188?63?202?453??污水量(万吨)?387643?83641?395140?866424??化学需氧量(吨)?32078?15318?100229?147625??石油类(吨)?92.7?69.5?295.4?457.6??—?jf——?—f ̄—???? ̄—???1———???氨氮(吨)?915?921?4381?6217??总氮(吨)?5984?6657?38232?50873??总磷(吨)?124?20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环境公约(草案)》制度创新及中国应对[J]. 彭亚媛,马忠法. 太平洋学报. 2020(05)
[2]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化演进与对策[J]. 全永波. 太平洋学报. 2020(05)
[3]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构[J]. 张卫彬,朱永倩. 太平洋学报. 2020(05)
[4]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 苏海文. 农业与技术. 2020(09)
[5]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中的联合国:作用、困境与出路[J]. 贺鉴,王雪. 国际问题研究. 2020(03)
[6]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习近平海洋强国述论探究[J]. 王雪慧,殷昭鲁. 改革与开放. 2020(09)
[7]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省思[J]. 王丹,旦知草.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8]百年变局下中国的全球化海洋战略思考[J]. 刘大海,刘芳明. 太平洋学报. 2020(04)
[9]跨区域治理引领未来海洋环境保护新潮流[J]. 郁志荣. 太平洋学报. 2020(04)
[10]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保护对策[J]. 王利明,马蕾,杨晓飞,魏计房,李耀如.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3)
博士论文
[1]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话语建构与国际认知[D]. 郭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2]海洋污染跨区域治理的逻辑基础与制度建构[D]. 全永波.浙江大学 2017
[3]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定位与选择[D]. 刘瑞.吉林大学 2017
[4]国际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D]. 王发龙.山东大学 2016
[5]海洋生态补偿的制度建构及机制设计研究[D]. 黄秀蓉.西北大学 2015
[6]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研究[D]. 于海涛.中国海洋大学 2015
[7]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的法律规制研究[D]. 潘永建.上海交通大学 2015
[8]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D]. 陈朝晖.吉林大学 2014
[9]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规制[D]. 张善宝.武汉大学 2014
[10]东北亚区域环境跨界污染的合作治理研究[D]. 李雪松.吉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公海保护区法律机制研究[D]. 王蕾.厦门大学 2018
[2]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保护区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 袁华帅.武汉大学 2017
[3]国际法视阈下的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研究[D]. 王晓峰.浙江大学 2017
[4]国际海洋综合治理的立法研究[D]. 刘峻华.山东大学 2016
[5]海上钻井平台石油污染防治的国际法律研究[D]. 刘禾斐.沈阳工业大学 2016
[6]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制度研究[D]. 许方达.国际关系学院 2015
[7]跨界海洋污染的责任分配制度研究[D]. 杨赟.西南政法大学 2014
[8]南海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研究[D]. 王晓艳.海南大学 2014
[9]国际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D]. 卜慧娟.河北经贸大学 2014
[10]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D]. 郭晓妮.辽宁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36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43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