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保护的理论基础与法治进路
发布时间:2022-01-18 23:11
蓝碳的保护对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海洋碳汇交易、海洋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前提,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蓝碳保护的理论基础源于国际环境法的共同责任原则,民法中的有关物权理论,以及陆海统筹理论。蓝碳保护的制度困境则表现在气候融资机制效能有限,蓝碳资源产权不明晰,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实现不易。因此,需要推动国际环境立法,更多关注蓝碳议题,建立统一碳汇市场,并探索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在蓝碳保护上的运用。
【文章来源】:中国软科学. 2019,(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蓝碳议题的发展脉络
(一)国际源起
(二)中国承续
三、蓝碳保护的理论基础
(一)共同责任原则
(二)有关物权理论
(三)陆海统筹理论
四、蓝碳保护的法治困境
(一)气候融资机制的效能有限
(二)蓝碳资源产权的不明晰
(三)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实现不易
五、促进蓝碳保护的法律建议
(一)推动国际环境立法更多关注蓝碳议题
(二)建立统一碳汇市场
(三)探索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在蓝碳保护上的运用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海洋碳汇交易及其法律问题研究[J]. 江悦庭.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2]海洋牧场蓝色碳汇激励性补贴研究[J]. 沈金生,王泽鹏,王选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3]中国蓝碳市场建设的理论同构与法律路径[J]. 潘晓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4]陆海统筹研发碳汇[J]. 刘纪化,张飞,焦念志. 科学通报. 2015(35)
[5]海岸带蓝碳研究及其展望[J]. 章海波,骆永明,刘兴华,付传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11)
[6]我国林业碳汇存在的障碍及法律对策[J]. 陈娟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7]中国碳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J]. 李媛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2)
[8]陆海统筹发展的理论、实践与对策[J]. 杨荫凯. 区域经济评论. 2013(05)
[9]林业碳汇权利客体研究[J]. 林旭霞. 中国法学. 2013(02)
[10]碳捕获与封存活动对现行国际环境法的挑战及其回应[J]. 秦天宝,张萌.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本文编号:3595774
【文章来源】:中国软科学. 2019,(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蓝碳议题的发展脉络
(一)国际源起
(二)中国承续
三、蓝碳保护的理论基础
(一)共同责任原则
(二)有关物权理论
(三)陆海统筹理论
四、蓝碳保护的法治困境
(一)气候融资机制的效能有限
(二)蓝碳资源产权的不明晰
(三)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实现不易
五、促进蓝碳保护的法律建议
(一)推动国际环境立法更多关注蓝碳议题
(二)建立统一碳汇市场
(三)探索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在蓝碳保护上的运用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海洋碳汇交易及其法律问题研究[J]. 江悦庭.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2]海洋牧场蓝色碳汇激励性补贴研究[J]. 沈金生,王泽鹏,王选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3]中国蓝碳市场建设的理论同构与法律路径[J]. 潘晓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4]陆海统筹研发碳汇[J]. 刘纪化,张飞,焦念志. 科学通报. 2015(35)
[5]海岸带蓝碳研究及其展望[J]. 章海波,骆永明,刘兴华,付传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11)
[6]我国林业碳汇存在的障碍及法律对策[J]. 陈娟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7]中国碳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J]. 李媛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2)
[8]陆海统筹发展的理论、实践与对策[J]. 杨荫凯. 区域经济评论. 2013(05)
[9]林业碳汇权利客体研究[J]. 林旭霞. 中国法学. 2013(02)
[10]碳捕获与封存活动对现行国际环境法的挑战及其回应[J]. 秦天宝,张萌.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本文编号:3595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59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