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RTA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3 17:27
  反倾销是国际贸易领域倍受争论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反倾销争端的大量增加,理论界和实务界甚至将这种争论提升到应该保留还是废止反倾销制度的高度。反倾销之所以会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反倾销自诞生以来就具有贸易保护的功能,它的不当使用甚至滥用,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相对于其他进口救济措施,反倾销以其实施条件更为宽松、程序快速简易、效果立竿见影而倍受欧美产业界的青睐,也正因如此,该制度效果刚烈极易遭到别国的反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反倾销措施,反倾销已成为全球工具,而每个国家在解释和适用反倾销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争端由此产生。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RTA(如欧盟)要求在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以竞争政策取代反倾销规则,并允许成员国对外由该组织整体指定统一机构采取反倾销措施,实现区域反倾销规则的统一。这种模式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的RTA(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南锥共同体市场)在反倾销制度安排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区域内实现反倾销规则的统一,将可能使因反倾销受损的产业由原先一国扩大到区域组织内,形成力量更为庞大...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RTA 所设立的反倾销规则
    一、反倾销规则的合理性思辨
        (一) 反倾销规则的非合理性
        (二) 反倾销规则的合理性
    二、反倾销法的发展趋势
        (一) 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完全取消反倾销法
        (二) 以竞争政策取代反倾销规则
        (三) 改进、完善反倾销规则
    三、RTA 对反倾销规则的取舍及意义
        (一) RTA 对反倾销规则的取舍
        (二) RTA 统一反倾销规则意义
第二章 RTA 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规则
    一、欧盟
        (一) 欧洲法院和欧洲初审法院
        (二) 竞争政策的争端解决程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一) NAFTA 第19 章
        (二) NAFTA 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规则
    三、南锥共同市场
        (一) 《亚松森条约》设立的争端解决机制
        (二) 《关于争端解决的巴西利亚议定书》的修改
第三章 RTA 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与WTO 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的比较分析
    一、WTO 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规则
        (一) WTO 争端解决程序
        (二) WTO《反倾销协定》第17 条
    二、RTA 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与WTO 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之比较
        (一) 磋商
        (二) 申诉主体和申诉内容
        (三) 上诉程序
        (四) 专家小组的裁决
        (五) 报复制度
        (六) 程序的时限
第四章 中国RTA 的反倾销争端解决程序及其改进
    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三、《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趋势[J]. 衣淑玲.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04)
[2]尽力维护WTO争端解决程序的统一性——也谈WTO争端解决机构对《反倾销协定》第17.6条(ii)项的适用[J]. 刘勇.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6(07)
[3]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一个独特的争端解决模式[J]. 费赫夫.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WTO《反倾销协议》的实施机制[J]. 陶一鸣.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3)
[5]论CEPA下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反倾销法律问题[J]. 王超.  政法学刊. 2005(04)
[6]限制与突破——DSB对《反倾销协定》第17.6(ⅱ)条的实践[J]. 贺小勇.  国际贸易. 2005(05)
[7]区域贸易协定的最新趋势及其对多哈发展议程的负面影响[J]. 曾令良.  法学研究. 2004(05)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初探[J]. 刘付斌.  东南亚研究. 2004(04)
[9]应当构建CEPA下的争端解决机制[J]. 慕亚平,肖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0]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争端解决的报复制度剖析[J]. 秦建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3700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700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b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